在湖北,有这样一家水泥企业,它因葛洲坝水利枢纽而生,又因长江三峡大坝发展壮大。近年来,这家企业一改传统水泥企业的“光灰”形象,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它就是入选“2018中国建材企业50强”的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葛洲坝水泥)。 转型升级有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葛洲坝水泥未雨绸缪,制定了绿色转型目标,围绕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新型道路材料研发及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三大主线,着力向清洁高效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转变。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明说,公司大刀阔斧地开展“加减乘除”改革,实施了一系列转型升级举措。 做“加法”——围绕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新型生产技术引进与开发等课题,葛洲坝水泥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投资力度。同时,加速延伸产业链,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现研发制造、市场营销、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商品混凝土)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一体化运营,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做“减法”——2014年,葛洲坝水泥主动向湖北省政府申报,决心在两年内淘汰相对落后产能。“这相当于一下子削减了公司上年度总产能的五分之一。”提起当年的“壮士断腕”,葛洲坝水泥总经理王学军依然很激动:“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央企,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当好去产能、调结构的排头兵!”在这场攻坚战中,葛洲坝水泥实现了目标,得到了工信部和湖北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做“乘法”——公司一方面在传统业务领域与湖北光化水泥等非公有制企业实施重组,成为水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典范;另一方面,在新兴业务领域加强与科研机构、环保企业的合作,通过整合技术、收购股权等方式,挺进环保产业。 做“除法”——公司提出“以效益论英雄”的价值理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员工效益,不仅革除了单纯追求产值的弊端,还激活了员工的创造性。 节能降碳有术 节能减排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必修课”。2014年,湖北省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葛洲坝水泥质量环保部主任邹兴芳说,4年来公司参与交易碳配额数百万吨,完成交易金额数千万元,排放履约率达100%。 余热发电是葛洲坝水泥节能降碳的另一个亮点。葛洲坝水泥总工程师张德华算了一笔账:“现在,公司每条窑线都建有余热发电系统,并实现了余热回收和发电并网全过程自动控制,每条线年均发电量为4000万千瓦时左右,相当于节约标煤0.4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3万吨”。 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是葛洲坝水泥节能减排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张德华说:“该系统集过程监控、能源管理、能源调度于一身,对电力系统、动力系统和排水系统能耗数据实施集中监控与管理,实现了从能源数据采集、过程监控、能源介质消耗分析、能耗管理等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及细节上把控节能降耗进度,提升了能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利废增绿有方 在努力实现减碳发展的同时,葛洲坝水泥还积极参与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产业。 葛洲坝水泥主动研究、拓展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的使用途径,利用工业固废替代天然原材料。目前,该公司每年消纳各类工业固废数百万吨,减碳30余万吨。 钢渣资源化利用是葛洲坝水泥的重点环保业务之一。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完成的《固体废弃物制备道路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葛洲坝水泥旗下葛洲坝武汉道路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将钢渣集料应用于道路养护工程的企业,其“高等级路面用钢渣集料产业化示范项目”攻克了钢渣集料工艺难点,入选“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目前,该技术产品已在汉十等高速公路施工中应用。 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项目是葛洲坝水泥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环保核心业务。公司于2014年正式启动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并成立了葛洲坝中材洁新(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能力,可为市政污泥处理等提供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葛洲坝水泥已建成老河口、松滋、宜城三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示范线,日处置能力达1300吨,年处置生活垃圾40万吨以上,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万吨,节约黏土质原料8万吨以上,节约土地近百亩。 葛洲坝水泥降废增绿步伐远不止于此。根据计划,未来3年该公司将为所有窑线企业配套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污染土壤、市政污泥生产线。同时,公司还计划投资2亿余元用于厂区环境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厂区与周边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公司长期发展规划,用实际行动点燃绿色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