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发挥创新协同效应 与时俱进领跑行业

看粤港澳如何为绿色低碳大湾区注入新动能

2月18日,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纵观《规划纲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文,既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也体现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理念。其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作为大湾区绿色发展理念的亮点之一,备受业界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绿色建筑发展基础与优势。近年来,三地正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 广 东 ———— 促进绿建量质齐升 与时俱进领跑行业 自2006年开始发展绿色建筑以来,广东省就一直走在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前列。2014年,该省率先全国授权地市开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评审工作。2015年,实现绿色建筑在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发展。根据广东省绿色建筑信息平台的统计,截至发稿时,该省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累计达2581个,总建筑面积为24775.86万平方米。 根据2018年7月印发的《广东省绿色建筑量质齐升三年行动方案》(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2018年至2020年,该省城镇计划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三年累计达到1.8亿平方米。到2020年,全省城镇民用建筑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成建筑总面积比例达到60%,其中目前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珠三角地区的比例达到70%。 此外,《行动方案》中还多次对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的“绿色”要求:2019年底前,珠三角地区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应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该地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全部开展能耗数据监测工作,实现省、地级以上市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对接;珠三角地区有条件的城市于2020年底前率先实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等。 珠三角为何能被寄予“厚望”?原来其下的深圳、珠海等市近年来一直以绿色建筑规模和相关创新上领跑着全国。 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拥有超过91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8400万平方米,并建有10个绿色生态园区和城区,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和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绿色建筑的一面旗帜。目前,深圳已涌现出中建钢构、中建科技、深圳建科院等一大批国内建设科技创新企业和绿色节能服务领军企业,形成了规模超千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 珠海则正在引导全市装配式建造向简单、易建、绿色方式转变。去年4月,该市借鉴新加坡等国外建造理念在全国首创了“建筑易建性评价”,发布实施了《珠海市建筑易建性评价导则》《珠海市建筑易建性评价实施办法》。不唯一强调预制率,同时根据建筑的易建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进行绿色建造,这已成为珠海装配式建筑正在发展的方向。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极,以深圳、珠海为“旗舰”的广东绿色建筑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全力加速推进大湾区的绿色升级。 ———— 香 港 ———— 政府带头推动绿建 评级标准不断更新 建筑物及其相关活动占香港九成的用电量和六成的碳排放,由此建筑节能的表现对环境的影响至为重要。随着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如何为香港现存近4.3万幢、每年新落成数百幢的建筑物做出环保评估,成为重要课题。 香港是亚洲最早提出并实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城市,早在1996年就推出了建筑环境评价标准体系HK-BEAM。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发展,香港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仍然未能得到市场的大量应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推广机构繁多。为此,在2009年11月,多家机构联合成立了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并在2010年4月正式推出了建筑环境评价标准的第四次更新版——绿建环评BEAM Plus。其中包含四套评估工具,分别是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室内建筑及小区,评估涵盖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同时认证分为四个等级:白金级、金级、银级、铜级。 从2014年起,每年申请绿建环评的私人发展项目已占全港总数的近50%,截至2017年年底,经绿建环评的绿色建筑总数已达1416个。 香港绿色建筑议会董事周家明认为,香港的绿色建筑评级不断更新,已从绿色建筑特性、营运管理、能源效率的追求,进一步思考对小区、室外环境的影响,例如采光、空污、微气候等。据透露,议会正在更新绿建环评新建建筑评估,预计升级2.0版本将于2019年推出。同时,议会也将简化绿建环评的行政和程序,希望为项目发展商提供更多弹性。 除了香港绿色建筑议会这类非政府机构在不遗余力地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及运营管理能力外,香港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带头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2015年5月15日,特区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目标在2025年之前达至能源强度减少40%。首份节能蓝图特别聚焦建筑物节能减排,特区政府带头推动绿色建筑,新建政府建筑物及公共房屋需达至绿建环评金级或以上标准,同时确保政府建筑物耗电量在2020年前降低5%。政府还会推出多项行动计划,包括定期检讨以扩大或收紧相关的能源标准,例如每三年修订《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等法定要求;加强宣传教育、筹办节能推广活动等。 此外,香港政府还在2017年公布了全新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主要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工作和减碳目标,力求在2030年把香港的碳强度从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行动蓝图特别强调,应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能效,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香港在绿色建筑不同体系的选择上,既因地制宜地推出本地标准,也采用国际标准,比如美国LEED,同时还积极应用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集不同绿色建筑体系优势于一体对高密度城市的绿色建筑进行实践。 ———— 澳 门 ———— 推广中国绿建认证 加速宜居城市建设 弹丸之地的澳门,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加上每年几千万游客,让澳门当地的道路、交通、住房等各项设施承受巨大压力,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日益受到挤压。为此,澳门特区在首份“五年发展规划”中就订立了加速建设宜居城市、加快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生活的目标。 为了推动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澳门能源业发展办公室于2009年发布“澳门建筑物能耗优化技术指引”,为建筑行业在节能方面给予具体技术要求,供业界在设计及建造新的建筑物时作参考,同时鼓励在翻新既有建筑时也应积极考虑有效改善建筑物能耗的设计及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引只作参考用途,并无相关强制执行规定,但作为澳门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的参考指引,对澳门施行建筑节能标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亟需一套完整统一的建筑节能标准规章的澳门,于2014年成立了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澳门)协会,这是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在澳门成立的地方分会,也成为了在澳推广中国绿色建筑评级标准的先锋。 2016年,澳门科学馆项目成功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三星级设计标识。这是澳门首个建筑群设计及首座现有项目改造成功并获得国家最高级别——三星级设计的案例。此建筑物的认证标志着澳门本土建筑物与时俱进的绿色建筑理念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同时,科学馆用建筑物本身给予在澳的学生、市民及旅游者一个能够亲身体验绿色建筑及节能减排为生活带来变化的平台。 2018年,澳门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继成为澳门首座获国家最高级别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后,再获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评定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成为澳门首座得到该评定的建筑物,包揽国家绿色建筑评审体系中两个最高等级的评价,为整个澳门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有效示范。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理事长苏树辉认为,澳门历史上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至今还屹立着一群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传承发展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推广适合澳门气候带的建筑节能,并将旅游度假、酒店管理、特色金融等优势输向东南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让澳门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融入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大潮中,让绿色低碳经济成为澳门的一张新名片。为此,他提议,澳门应着力成为国家推广建筑节能的示范基地。 ———— 粤港澳 ———— 共建合作交流平台 发挥创新协同效应 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建设离不开粤港澳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为此,三地的绿色建筑发展并非各自为阵,而是相互合作、学习、借鉴。 去年年底,一系列的会议、论坛为粤港澳建筑业搭建了绿色交流平台。 11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圆桌会议在香港举行,旨在搭建政、产、学、研层面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生态体系,共同推动大湾区绿色产业合作,服务于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会议期间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合作备忘录。 11月16日~18日,第八届热带、亚热带(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国际论坛暨第九届两岸四地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论坛在香港召开。此次论坛也成为在大湾区举办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为广泛以及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绿色建筑领域学术盛会之一。 11月23日~24日,第九届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澳门召开。研讨会以“紧握机遇 建设绿色大湾区”为主题,围绕“区域防洪防灾合作发展、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发展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11月25日,粤港澳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协同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建绿色低碳城市”这一主题,交流和研讨绿色建设标准、安全标准,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圈协同合作模式。 会上还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建筑标准协同研究合作意向书和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围护结构抗台风标准协同研究合作意向书,此举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协同研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据透露,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各地比较优势,创新完善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和标准协调对接,着眼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城市群品质。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在会上表示,标准协同是实现粤港澳建筑业深化合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工程项目合作和技术人才互通的基础。目前,广东执行的是国家标准体系,与港澳执行的标准体系有较大差异,如何实现互认、互通,需要专家学者的群策群力。 广东建科院表示,将利用既有科技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联合三地力量聚焦标准协同研究,通过行业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粤港澳协同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不仅是广东建筑业在跃跃欲试,香港和澳门的相关人士更期待着大湾区的绿色效应。 香港环保工业协会副会长尹德川认为,港澳可与广东九市共同整理规划,顶层设计之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建立大湾区的智慧集成系统,配合社会改革,有效进行环境改善。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澳门)协会副理事长张智栋则表示,希望三地一起推动区域的绿色建筑发展,这个推动不仅在技术标准的应用上,更多的是人才方面的交流。希望内地的专家能将在内地实践绿色建筑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合作平台与港澳地区的工程人员形成交流,共同发挥粤港澳的绿色创新协同效应。

2019-02-28 徐敏 发挥创新协同效应 与时俱进领跑行业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628.html 1 3 看粤港澳如何为绿色低碳大湾区注入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