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科技

“新智能”深入“老工地”

智慧工地由试点示范走向深化推广

2月18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消息称,2018年,该市共建设两江新区金童小学、新南立交等709个“智慧工地”项目,超额完成去年建设600个“智慧工地”的目标任务。今年,重庆计划打造“智慧工地”项目700个。

据该市住建委人士介绍,2017年至2019年,重庆计划分三阶段建设“智慧工地”,将信息管理平台、智能技术、智能设备广泛应用到全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其中,2017年为该市“智慧工地”建设第一阶段,全市范围内打造至少200个“智慧工地”;2018年为第二阶段,将主城区、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和造价2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打造为“智慧工地”;其他各区县也应至少打造2个“智慧工地”。2019年为第三阶段,要求全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和造价2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全部打造为“智慧工地”。此外,在今年重庆计划打造的700个“智慧工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推广运用BIM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统计显示,自2014年至今,全国范围内使用计算机输入关键词“智慧工地”的搜索量正在以约25%的年增长率稳步提升,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智慧工地在整个行业内的重要度越要越大。

智慧工地指的是基于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搭建了实名制管理、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绿色施工四大板块的一站式、系统化的建筑技术集成体系;它从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人员、设备、流程、环境等全方位接入。形成了硬件设备的监控及数据采集、平台的统计及分析、移动端展现及业务交互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一个智慧工地包括门禁刷卡、扬尘监控、远程视频监控、施工升降机智能识别、危大工程(即市政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等智慧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可让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到隐患。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产业之一,另一方面,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移动技术、智能穿戴及工具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工地建设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工地在实现绿色建造、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社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并推进信息技术在工程现场环境、能耗监测和建筑垃圾管理中的应用。此后,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提出,要坚持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为智慧工地的推广应用做出更进一步的指示。

目前,各地对于智慧工地这项集成式技术的探索均已趋成熟并进入深入推广的阶段。除重庆以外,今年1月10日,从江苏省住建厅召开的数字工地智慧安监课题成果鉴定会上获悉,在南京市试点示范基础上,2019年该省将在13个设区市推广绿色智慧示范工地建设,目前江苏已出台了省级绿色智慧示范工地奖补政策,重点支持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发展。浙江杭州、四川德阳、安徽合肥等市也在各项智慧工地的技术应用上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

在“新智能”不断与“老工地”深化融合的同时,也有一些情况需要引起警惕。比如经过统计梳理可以看到各地的智慧工地几乎清一色地由塔吊监控、智能安全帽、智能闸机、环境动态监测等部分组成,“智慧”似有流于形式之嫌;另一方面,与其说这些技术是建筑领域的智慧结晶,不如说在所有行业都适用,尤其像智能闸机一类,不过是升级版的地铁检票口。对于现代化、信息化的建筑业所需要的智慧工地,其形态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能止步于形式上的智慧,而应当在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用技术切实为各参与方形成特有生态,提供协作便利,增强工作效率。

2019-02-28 “新智能”深入“老工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639.html 1 3 智慧工地由试点示范走向深化推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