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景观绿化

加强能力建设 注重环节衔接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谈构建全程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上海力争在2019年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这是2月21日,记者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获悉的信息。借此机会,记者在现场就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验等话题专访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邓建平介绍说,2016年年底以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力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上海市全程分类体系实施方案》《上海市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以力争在2019年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邓建平详细阐述道,上海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加快全程体系建设

上海市全市16个区将分两批建成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第一批6个区、第二批剩余10个区,按照整区域推进实施路径,所有区都要求先实现全覆盖、再实现全面达标。

首先,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的设施建设。主要任务:一是规范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逐步更新改造全市1.2万个居住小区,超过1.7万个定时定点垃圾箱房,现已完成改造近万个;全市4万余个道路废物箱分类标识工作全面完成,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二是规范家庭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发布《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袋)技术规范(试行)》,促进居民家庭养成分类投放习惯,从源头实现开展干、湿垃圾分类。三是强化分类驳运(收集)监管。统一规范驳运工具、驳运模式,开通市民投诉平台等方式,促进垃圾分类收集的规范。

其次,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的设施建设。主要任务:一是提升分类运输能力。大幅增加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分类运输专用车辆保有量。到今年年底,湿垃圾运输专用车辆由目前约700辆增加至920辆,有害垃圾运输专用车辆实现每区配备一辆。二是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今年全市将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170个中转站,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三是改造分类中转设施。目前,全市41座大型中转站均已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到今年年底市属中转码头配置增加湿垃圾专用集装箱至180个,基本满足中心城区湿垃圾中转需求。

最后,分类处理环节的设施建设。目前,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为0.43万吨/日,可回收物则通过两网融合专项收运系统经市场化渠道集散后,运往各类再生资源工厂再生利用。到2020年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由目前的1.33万吨/日提高至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提高至0.7万吨/日,可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科技引领,管理创新,建立各环节双向监督机制

上海市采取“科技+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依托各级管理主体,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

一是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结合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督促居民正确开展垃圾分类;开放面向公众的监督举报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分类管理责任人分类驳运、存储的监督,形成市民与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双向监督的机制。

二是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通过公示收运时间、规范车型标识等举措,强化环卫收运作业的监督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对单位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倒逼机制。对拒不配合进行源头分类驳运的物业企业,依法予以市场退出等处罚。强化中转站对环卫收运作业企业转运进场垃圾进行品质控制,对分类品质不达标的予以拒收,对混装混运严重的实行市场退出。

三是分类处理环节。实现末端处置企业进场垃圾的品质自动监控、来源全程追溯。制定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处理制度,对干垃圾量、符合质量要求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量分别核定。建立面向区、街镇级的、与垃圾分类质量相挂钩的奖惩得当的垃圾处理费制度。

科学规划,多方合力,重点推进末端设施建设

一是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市政府成立全市环卫设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解决设施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抽调局系统中青年骨干力量,组建重点环卫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专班,一人对一区驻点督促抓推进。明确各区政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依托区重大办,成立项目推进办公室等,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相关部门采取批前指导、并联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期限。按照“早开工、早运营、多得益”的原则,制定湿垃圾设施建设差别化补贴政策,分档补贴,激励各区加快完成项目前期立项,尽快开工建设。重点环卫设施建设目标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二是细心谋划,提早应对。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通力合作,聚焦群众最为关心问题,深入实地踏勘,研究稳评、环评相关规定,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落实应急预案,做到“群众有所呼、我即有所应、回应应有效”,切实缓解“邻避效应”问题。目前,上海市全市上下正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党建引领,深化社会动员,完善法制保障,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2019-03-04 顾今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谈构建全程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678.html 1 3 加强能力建设 注重环节衔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