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业界·资讯

2018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发布

3月1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举办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研讨会,现场发布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采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以我国都市圈地区为对象,对全国可识别的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进行分类研究。提出“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了分类指导建议。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针对都市圈发展核心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数据统计研究,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构建以都市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都市圈联系强度和都市圈同城化机制为一级指标、涵盖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的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研究院提出应坚持战略引领、分类指导、协同合作、全面动态的评价原则,并对我国主要都市圈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发现,我国都市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连绵区的得分最高,属于成熟型都市圈(都市连绵区)。第二层级是发展型都市圈,多处于东部沿海、中部地区,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与第一层级具有一定差距。第三层级是培育型都市圈,主要位于西部地区,或者对我国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以连通性、流动性、协同性为总体导向对全国34个都市圈形成的29个测算单元做了整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这些都市圈被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个层级。报告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进入都市连绵区阶段,在这两个城市群中的6个都市圈范围已经相互重叠,属于成熟型都市圈。

长三角连绵区包括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宁波市为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区域,在都市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同城化机制三个方面位于全国首位,都市圈联系强度方面位于全国第二。珠三角连绵区指以广州市都市圈和深圳市都市圈所在区域,发展质量仅次于长三角,但在内部城市之间联系度上优于长三角。

发展型都市圈有16个,除首都都市圈包含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之外,其余都市圈均为单一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分别为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培育型都市圈有11个,各自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分别为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

在都市圈发展水平排名中,首都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厦门都市圈排名靠前。报告认为,首都都市圈之所以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在于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体现在全国尺度。其次,河北相关城市与北京和天津相比存在断层,拉低整体发展水平。合肥、太原、郑州、成都都市圈在中心城市贡献度上排名靠前,说明这些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服务能力相对较好。西安、厦门、重庆、成都在都市圈联系强度评分中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都市圈。

不过,与国际成熟都市圈相比,中国都市圈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例如,上海城市圈的人口密度仅为东京都市圈的一半,地均GDP产出最高的深圳都市圈为每平方公里1.7亿元,远低于大伦敦区的14.8亿元和东京都市圈的6.6亿元。

该报告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

2019-03-1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84.html 1 3 2018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发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