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业界·资讯

缅怀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蔡镇钰先生

3月13日,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中共党员、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院原总建筑师、华建集团资深总建筑师蔡镇钰因病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享年83岁。 蔡镇钰1936年6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40年9月至1952年6月,分别在常熟私立北明慧小学、省立常熟中学初中部、高中部就读。1952年10月,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杨廷宝。1956年8月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期间在北京设计院进修一年。1959年10月赴莫斯科建筑学院民用建筑系学习,并于1963年4月获建筑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于1963年10月进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副主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等职务。1985年3月至1998年3月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8年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成立后,担任该集团资深总建筑师,并于2000年在该集团成立蔡镇钰建筑规划创作研究室。2006年6月退休后,受聘担任该集团资深总建筑师。 蔡镇钰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忠于党、热爱祖国,理想信念坚定,党性意识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光荣本色。他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他长期从事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是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导师。 蔡镇钰在《我的建筑观》中写道:“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在我灵动着的朦胧着的感觉中,我更向往去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哲学理念、朴素的生态观和优秀的建筑文化,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放眼世界、回归中国,去探索和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生态建筑观的中华建筑师!”他认为,一个建筑最大的价值在于文化。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筑创作正是建筑与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和创新的过程。在创作方法上应该“放眼世界,回归中国”。所谓放眼世界就是要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要吸收世界上优秀设计师的长处。 在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创作生涯中,蔡镇钰勤于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曾主持完成大量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其代表作品包括:上海市国际卫星通信地面站、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上海电信大楼、上海地铁一号线站厅、上海新世界商城、绍兴大剧院、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等。荣获上海市优秀设计奖、国家优秀设计表扬奖、建设部科技进步奖等各类重要奖项二十余项。他还积极参与国家对外建设项目,其中,由他主持设计的援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国家体育场,获1983年上海市规划局优秀设计一等奖、1986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1998年参加白俄罗斯电视塔方案设计,在由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七国参加的国际竞赛中荣获第一名。他个人也先后荣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中国住交会突出贡献奖、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奖项和称号。 蔡镇钰认为,好的建筑师应该爱好广泛。他对艺术的热爱让他把艺术有机地结合到建筑设计中。蔡镇钰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和虞山画派的影响,在建筑创作中注重我国传统哲学、朴素生态观和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融合,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运用的统一,注重功能内涵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并提倡设计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及生态精神。 上海地铁一号线设计项目全长16.1公里,有16个车站,设计为了强调环境和个性特征,蔡镇钰与同济大学美术教研室合作,就各站台名称配合设计各种主题的大型壁画。例如:漕宝路站——“电子之歌”;上海体育馆站——“生命节奏”;上海火车站——“车轮滚滚”;人民广场——“上海建筑神韵”等。各站点与站内建筑小品、竖向交通、标识牌以及入口标志等设计相结合,分别呼应站台地面所在区域功能之主题。该项目获得1996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1996年上海十大新景观奖。 他还主持设计了上海西郊迎宾馆、常熟汽车站、常熟国宾馆等建筑项目,形成了鲜明的建筑风格。其中代表作品上海云间·绿大地别墅区,先后获得2001年建设部人居经典综合大奖、2002年上海住宅设计创优奖、2003年上海市“四高”优秀小区奖。同时,他还发表了《浅谈借鉴与建筑创作》《世纪之交建筑随想》《跨世纪居住园区的环境观》《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等60余篇论文,并在2007年6月出版创作集《琴抒》共四册(城市设计及居住区、公共建筑、论文集及诗画集)。这些项目、论文和创作集,都深深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力图将中国传统建筑特点、韵味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观。 蔡镇钰对当前“绿色、低碳”话题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将城市和建筑作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城市看成一个大的环境,建筑从属于环境。他反复强调,建筑设计对于环境要有充分的重视,建筑师应该成为能源和绿色专家,广闻博见,知识要及时更新。 蔡镇钰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环保理念有很深的研究。他曾说,关于建筑中的生态与环保意识,中国很早就有风水理论研究,比如建筑的选址、构造、装饰等都是与环境和文化紧密结合的,而西方一直要到十九世纪后期才逐渐发现环境的重要性。在对待环境与人的关系上,从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里也可以找到很多的亮点,诸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采纳天地精华、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派生到建筑设计上,就形成“藏风聚气”的居住空间,而雨水的聚集、日照、风能等,都追求同自然的亲近与和谐。这些观念和见解,一直伴随并指导着他的建筑设计。 蔡镇钰关爱人才、奖掖后学。担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和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期间,他关心人才成长,注重人才培养,对青年建筑师严格要求、时刻提点、乐于分享,通过创作理念上不断影响、项目实践中不断历练,先后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他还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讲学,并担任兼职教授及部分院校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受邀担任多所院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共计参与博士及硕士论文130余篇。 蔡镇钰杰出的成就和贡献,得到行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于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并先后担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员会顾问、上海住宅局科技委建筑委员会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为国家的学科建设、国家及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上海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合会、留苏分会名誉会长。 在建筑创作之外,蔡镇钰还爱好文学和书画,在业余时间从事诗歌创作,将故乡、童年、生活和对大自然的感受融入诗歌,出版的《蔡镇钰诗画选》收录了他创作的近百篇诗歌和散文,透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2019-03-1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88.html 1 3 缅怀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蔡镇钰先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