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实名制全覆盖:不让“数据孤岛”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上接第5版)

一份富有借鉴价值的管理思路

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务用工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既是最大、最普遍的风险因素,也是建筑企业最大、最普遍的价值因素,更是未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筑企业要规避风险或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应主动借实名制管理的“东风”来攻克这个难关。

如何有效实现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在湖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笔者看到,像“白领”在建筑工地上下班的工人们,每人都有一张小小的卡片。这张“一卡通”中包含着持有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经历、技能等级等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考勤、工资、奖项,甚至党员发展等20余种信息。

通过“一卡通”,系统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劳务工人进行数据采集,为劳务工人制作了一份不断更新的职业档案,堪称劳务工人“第二身份证”。而通过云、网、端打通整条劳务实名制管理链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则依托这些数据的汇集整理,为后期其他项目部选择劳务队伍、劳务工人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信息,为行业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工人们把“一卡通”当成工作与生活的“金钥匙”,因为它既是工地门禁卡,也是项目消费卡,更是发放薪酬的工资卡。“一卡通”可用来充值购物,还集成了洗浴、理发、收发快递、代购火车票等众多市场化服务,同时兼具图书阅览、观影等服务。

依托卡片信息与平台的互通,工人拥有全国建筑用人单位可见的档案,工人可以登录平台获得招聘求职、法律援助、职业培训、个人信用等更多的社会服务,同时还能随时随地通过“云筑劳务服务云”手机App查看个人考勤,查看工资发放记录。

“工资是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效率低、容易出错,经常因为核算不准引发矛盾。如今,依托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精确统计劳务工人考勤情况,为劳务工人工资清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有效规避了劳务纠纷。”据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科教文卫事业部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吕莉介绍,通过运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中建三局作为总包方与劳务公司分包方和银行签订三方协议,建立劳务工人工资专用账户,专用账户内的资金除发放工人工资外,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不得开通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不得提取现金,为劳务工人工资清算、发放支付撑起“保护伞”,有效防范分包方挪用、拖欠工人工资等行为发生,全面保障劳务工人权益,推动其职业化、产业化。

落地实名制,人心是关键。在交流中,笔者了解到,自开展劳务实名制以来,深入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被项目部视为重中之重,他们通常以会议交底、宣传物料等各种方式,让劳务管理层、班组和劳务工人深入了解并认可实名制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期分批组织班组负责人进行系统操作培训,通过加强培训学习,落实操作规范。

为细致探索管理体系样本,项目部专门成立实名制领导工作小组,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精细化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南。如设置“劳务管理员”岗位,负责各项信息录入、更新等工作;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每周召开内部协调会,解决推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各劳务企业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每月展开一次包含花名册、身份证、技能证书、劳动合同、考勤、工资发放公示单、工资表、培训教育记录、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劳务实名制管理检查;不断规范实名制管理流程,形成一套劳务工人从进场到任务完成退场的标准流程。

笔者看到,除了聘请专业物业公司进工地、加强电子职业档案信息管理和保障工资月结月清等,该项目部还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硬软件建设,如生活区、生产区分离且生产区全封闭,实现门禁考勤全记录;现场教育全记录并上传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管理,保障安全培训无死角;利用信息化平台细化管理内容,明确各岗位职能职责。

建筑工人推行实名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从短期看,实名制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工作成本和管理上的烦琐,所以很多企业都对实名制心存疑虑。但据已经应用平台的部分企业反馈,前期越是慎重对待、复杂化筹备,越能为后期的全程管理和经济效益带来“肉眼可见”的提档升级。

要以法律手段保障平台的刚性运转

“全国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平台”的正式推进是形成实名制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规范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举措。中央财经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峰曾表示,《办法》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推动了建筑领域用工关系的劳动关系化。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包工头”却对《办法》能否落地表示怀疑。他表示,许多工人进城务工都是老乡带老乡临时组队,“散户”式的建筑队并不稳定。通常,一个工程包含很多工序,许多工期短的工人根本不愿意办卡,中小型企业和项目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家会不会立法强制监管。此外以前工资是发现金,如果改用工资卡,到了个税起征点要不要扣税呢?大家愿不愿意掏钱交社保呢?

因此,实名制管理要落实到位的话,还有一些配套措施要跟进。例如加强行业服务体系建设,让建筑队向企业化发展,承载更多权益保障,将建筑工人实名制与落户、就业、就学、住房、养老、医保等重要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挂钩,使其享受公共服务,消除城乡差别,形成稳定的产业化工人队伍。

不过,这位“包工头”或许还未意识到,未来,随着《办法》的落地,行业将会发生巨变。湖北省律师协会建筑与房地产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百思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何应伟认为,不仅仅是“包工头”和劳务公司将被专业作业企业取代,许多不顺应变化的中小型企业也将面临“寒冬”。“比如建筑企业必须与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建筑企业必须承担用人单位的全部法律责任,施工成本将会增加;没有条件配备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筑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而通过工资专用账户按月足额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建筑工人,对建筑企业的资金链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其中必然涉及企业的优胜劣汰、市场出清,带来建筑劳务行业革新,从而对建筑行业产生洗牌效应”。

此次《办法》明确指出,实名制管理将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施行,湖北省市政工程协会秘书长赵亚玲在研读相关细则后也表示,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一直是“老大难”,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新规出台实际上仍是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与“四库一平台”遏制资质挂靠、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核查联动机制类似。因此,实施实名制,最好首先由职能部门牵头做好相关政策的宣贯指导,从上到下将《办法》提升到强制推行的层面,一手狠抓证照挂靠,一手严抓实名管理。同时,监管要积极跟上,由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展开定期和不定时督查。

由此看来,建筑工人实名管理平台必须夯实“执行地基”,强化“实时监管”。只有录入到位、使用到位、执行到位,把建筑用工管理的相关关系都纳入到平台的系统中,平台才能达到设计功能标准。同时,更要以法律手段保障平台的刚性运转,让信息上线成为建筑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未严格履行平台使用义务的企业,将“监管”和“问责”上升到依法追究的高度。

2019-04-04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21.html 1 3 实名制全覆盖:不让“数据孤岛”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