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大湾区多个城市开发超国际警戒线

粤港澳亟须合作探索城市规划更新

4月2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重要过江通道南沙大桥正式通车,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公布后首个投入使用的超级工程,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打通新的动脉。目前,遍及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和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正在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建设规划与发展箭在弦上,为工程、建筑、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服务带来新机遇。

湾区内城市开发强度大

以交通基础设施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互联互通,是优化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条件。《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比如,南沙大桥的通车便可以进一步助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大湾区内的交通基础建设十分重要,就像一个人的经脉,只有经脉通了,整个‘人’才能焕发活力。”艾奕康有限公司(AECOM)中国区总裁鞠珩做出如上比喻。

另一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新兴产业集群逐渐扩大规模,产业对写字楼等基础设施载体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例,科创企业的不断入驻意味着对写字楼和仓储等载体的需求也将更大。戴德梁行2018年10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产业和物业载体》报告预计,到2022年,在广州、深圳、香港和东莞4个城市中,典型区域甲级写字楼的规模会从现在的594平方米增加到1458平方米。

除规模量级扩大以外,建筑载体在形态上也随着大湾区内产业的需求有所改变。戴德梁行华中区策略发展顾问部首席主管及董事邵丰表示,在科创走廊中,轻资产的企业预计占比较大,企业对传统的水平排列的低矮厂房可能需求不大,反而根据生产方式和储存需求的改变,仓储布置体系可能会转变为垂直排列。“甚至也许会出现厂房有十层高的情况。”

种种因素,都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需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湾区内的土地供应也越来越有限。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大湾区2017年GDP总量超1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12.57%,但大湾区内土地面积仅为全国的0.6%。目前湾区内重点城市普遍土地开发强度较大。例如,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超55%,东莞的开发程度也已接近50%,珠海、佛山也均已超过35%,广州接近30%,香港24.4%,而国际城市开发警戒线为30%。

因此,除了提前作城市规划外,探索城市改造和更新的成功模式也十分关键。《纲要》表明,要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以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香港建筑服务经验可助力

香港可以为广东各市带来怎样的助力?据了解,香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规划、智慧解决方案中均有一定的优势。“多年来,香港的建筑设计、工程、管理和测量等多项专业服务享有盛名,香港专业人才在国家、亚洲以至全球参与多个城市建设发展项目,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既具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又熟识内地城市规划的需要。同时,香港配备世界级的信息及通讯科技基建和互联网连接,是许多智能城市应用技术的理想试验场。”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叶泽恩表示。

以基础建设为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基础设施开发模式(TOD)在香港具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的TOD模式助力其保持城市交通顺畅、有效控制交通污染,(下转第2版)

2019-04-08 大湾区多个城市开发超国际警戒线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976.html 1 3 粤港澳亟须合作探索城市规划更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