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老板辛酸知多少

(上接第5版)

镜头四:程老板为管理难伤透了脑筋

程老板的建筑公司名义上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但实际上还是难脱私企的“血统”。企业江山是他一手打下的,他在公司一言九鼎,是一手遮天的绝对权威。但这两年来,程老板隐隐觉得指挥棒不再那么灵验了,甚至还出现了阳奉阴违、“军令不受”的问题。他困惑:家大业大,自己养活养肥了多少人,手下人咋就不知报恩,反不听话了呢?他求教专家,名师点拨他:创业初期,企业规模小,政令畅通,老板自然好当。但当企业上到一定层次后,就需要按规矩办事,实行层级管理,如果仍按老套的管理思路和模式,搞一言堂“人治”,则会暴露出鞭长莫及、指挥失误等弊端,最终导致责权利不清,奖罚不分明,执行力软弱。程老板似乎并不缺乏这方面的认知,但到了实际生活中,他习惯成自然,总是难脱家长作风的老毛病,以致管理层的不满和抱怨情绪日渐加深,“政令”不再那么通畅了。

程老板的公司本质上仍属于家族型企业,在用人上存在着不少“唯亲”的问题,大多重要部门、职位、岗位被有血缘或其他关系的“自己人”占着。家族企业是个“有理说不清”的地方,这些人犯了错误,老板想做包公都难,很难绕开人情这个关,照章处理。而处在这样工作环境中的“圈外人”,又深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有的精英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便“逼下梁山”,一走了之。程老板自然也意识到这个弊病的严重性,也想实施改革手术,改变这一状况,但一触及哪个“自己人”的奶酪,都牵一发动全身,打断骨头连着筋,难以招架、“开刀”,以致几次“改革”都事与愿违,最终不了了之,付诸东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民企创业之初“上阵父子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待“蛋糕”做大了,便往往出现权力之争、利益之争,以致“亲兄弟难算账”,内讧悄起,堡垒难固。程老板年已花甲,该到了“解甲归田”的时候,但他的这个愿望却难以兑现,为接班人的难题,他日夜难眠,根据能力、民意,当让二儿子接班,可按传统风俗,大儿子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在这个天平上,谁接班都难摆平哪!

其实,国企改制来的股份制建筑企业老板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苦恼。老蒋是一家建筑集团的董事长,他何尝不感到管理的吃力?刮改制风时,全体工人乃至几代工人共同创造积累的一两个亿的国有资产,一夜间缩水成5000万元,变相送给了他们几个股东,这等于改制之初就给企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失去主人翁身份的工人心理怎能平衡?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股东们的身价成倍翻番,年终成百上千万元地分红。人心都是肉长的,工人看了心里怎能舒服?将心比心,老蒋完全理解工人的情绪,但他又不好将股份平摊下去,分摊下去不是重走吃大锅饭的老路?能管的是人,难管的是心。他说他一直担心自己出现“脑梗”。这个“脑梗”是指贫富悬差后的人心向背,矛盾激化。

镜头五:王总的“老板之累”

王老板是当地有名的建筑企业家。这名气似把双刃剑,在给他带来好礼的同时,也令他活得较累。

自戴上“成功企业家”的桂冠后,王老板的不少时间无端地被人挤占着,为别人活着,基本告别了优哉游哉的小市民日子,没法找个风平浪静的港湾来充实、修养自己。在许多亲朋眼里,他就是个上通下达的“路路通”,只要他愿意帮忙,一个点头、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能解决问题,抑或改变问题的性质。他一个亲戚的女儿想进公司当会计,可公司早已满员,实在无法安排,他不好“点头”,于是便成了这位亲戚眼中六亲不认的“白眼狼”。他要好朋友的儿子想走捷径弄本二级建造师证,他觉得有点儿可笑,但还是答应从中帮忙,但需走考试程序,可朋友连这点都不理解,他无奈,只得表示“无能为力”。从此,好友在圈子里对他出言不逊。他一个长辈的孙子出了交通事故,请他“出山摆平”,这是“丑事”,他不想卖这个脸,但碍于情面难却,还是勉强答应了,也尽了努力,但最终没能达到长辈的期望值,于是,长辈对他另眼相待……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了名,别人就会对准坐标,调准焦距,拉好光圈,对着你的一言一行,你的身上就粘了众多的眼睛、嘴巴、耳朵,抖也抖不落。“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就是这个道理。王老板成“家”后,社会对他的要求就格外苛刻,金该足赤,人该完人,连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也得拿到光天化日之下曝晒,从他的起居、饮食、业余爱好,一直到婚姻、生子,林林总总,真真假假,莫衷一是,被一些无聊的网络炒得沸沸扬扬,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百嚼不厌的话题。

王老板的“风光”还在于常常被拉到四处去“展览”。今天张三请你,明天李四邀你,你不去,就是“狗眼看人低”;后天王五赵六一起来抢你,令你盛情难却又无法分身。他压根就不想赶这种给人展示的场子,无奈人家那头都已敲定了,不去声名狼藉,只得逼上梁山。他答应参加活动的,不巧临时摊上了要事,不能如愿以偿了,可人家不依不饶,没法,十忙丢了九忙也得赶去救急应付一下。

镜头六:顾老板的一席心里话

那天,某建筑公司的顾老板跟我作了一番长谈,吐露了他心中那本“难念的经”——

“市委原书记罗一民曾将南通建筑铁军精神概括为‘五千五万’,这一铁军精神的表述恰如其分。回顾我们这一代建筑人几十年如一日,一把泥刀闯世界,地当床,月当灯,舍小家,为国家,南征北战,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有多艰难啊!

“‘工程、资金、安全’,是建筑老板永远的心事。作为老板,只要企业一天开着门,就一天不可歇劲,到处找米下锅。找到了‘米’,就要想方设法筹钱;项目开工了,提心吊胆怕事故,大事故一出,赔了夫人又折兵;工程竣工了,要钱又像当孙子。所以,老板即使赚了钱,也有危机感;赚不了钱,更是寝食不安;亏了老本的,那彻骨的焦虑外人怎能体验?

“许多人只看到老板风光的一面,而没看到老板‘疯狂’的一面。你也许不知道,你上班玩手机的时候,老板正在焦虑;你盼着发工资的时候,老板正在银行跑钱;你下班了可以无忧无虑,老板还在想着明天;你只见老板灯红酒绿,却不知他在强作欢颜……当老板就等于是自己的长工,什么都得扛着。可以说10个老板9个都是苦出来的,每个老板都有一笔‘辛酸账’。

“海难覆船的时候,最倒霉的是船长,船员可以弃船逃命,船长却要与船共存亡。一位老板为企业‘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请教管理顾问,管理顾问并没吱声,而是将他带到一块墓地,说:‘假如有一天你躺在这里了,那所有的问题都没了。’”

说到这里,顾老板希望全社会有个良好的心态。老板固然要有爱心,善待员工,回报社会;员工、社会成员也要有颗平常心,正确评价、善待老板。不要只想着老板赚了多少,自己得了多少,而忘了老板的心思有多重,责任有多大,老板赔钱、倒闭时,你承担了什么。老板纵有十亿、百亿乃至万亿身价,也不过一天三顿饭,睡觉五尺床,寿终正寝后,马克思那里并不稀罕,一切还都回归社会。所以,你即使对老板有一百个看法,也不可缺乏对老板感恩的心,因为他(她)的钱不是你给的,你的贫也不是他(她)造成的;相反,他(她)倒是曾给过你工作,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帮助过你。你与其不满现状,不如好好利用平台,风雨同舟,做最好的自己!

顾老板的畅所欲言在一个故事中结束:鸬鹚从河里叼住一条鱼。鱼发问:“如果你肚子饿,我可以让你吃了。只是我不解:你辛苦半天,自己只能吃一小部分,大部分却被你的主人拿走了。更残酷的是:你的主人在你捉鱼时怕你吃了,还用铁丝勒住你的喉咙!”鸬鹚不为所动,平静地解释说:“你不懂的是只看到了我现在捉的鱼多,吃得很少,而忘了江河封冻的冬天,我捉不到鱼时,主人却照样饲养我,使我不至于饿死!”

2019-04-1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67.html 1 3 老板辛酸知多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