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景观绿化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搞好垃圾全程分类 推进绿道规划建设 扮靓浦江两岸景观

现如今,“垃圾分类”成了全民热议的“时尚”话题,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日子越来越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准备得怎么样了?春暖花开,漫步城市绿道受到了很多市民的欢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绿道服务市民吗?上海浦江两岸的景观灯光,一直是国内外游客特别关注的地方,灯光改造会继续提升吗?下面,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局长为你一一解答。

关于“垃圾分类”

加强监督,使混装问题得以改善

一是在五个环节——分类投放、驳运、运输、中转、处置中建立了双向监督的系统。包括末端处置设施和中转、运输设施。

二是建立了举报平台,通过12345市民举报。

三是对干垃圾、湿垃圾的运输车辆进行标志标识喷涂,全市湿垃圾处理车已经达到700多辆,干垃圾运输车数量达到3055辆。

总体来说,上海目前“混装混运”现象大大降低。

配套制度的制定,为《条例》护航

根据《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将出台18项《条例》配套措施。

一是制度方案类,共8项。有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操作规程、大件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规划实施方案、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制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等。这些制度方案能够强化薄弱环节管理,保障《条例》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二是政策标准类,共10项。这些标准规范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地的指南,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让大家更加清楚地知晓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怎么做、做成什么样。

“生活垃圾社会监督员制度”正式启动

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的主要监督职责是宣传生活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知识、以及政府开展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还要根据生活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上海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要求,对上海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向市、区绿化市容部门反映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社区、居民违法违规等问题。

上海将从2019年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工作。从4月20日起,已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

居民垃圾处理收费,“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2017年,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2018年,《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也明确,在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全面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

垃圾收费是大趋势,上海的单位生活垃圾收费在2004年就开始执行了,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尚未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原则性规定了“逐步建立按量计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既兼顾了上海单位垃圾计量收费的实际情况,又为今后出台居民垃圾收费制度预留了空间。

关于绿道

打造主题特色,持续推进绿道建设

上海从2016年起正式推进绿道建设,自2017年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实施项目,每年以200公里的增长量持续推进。目前,上海绿道建设以“三环一带、三纵三横”的市级绿道体系以及“中心加密,长藤结瓜”的区级绿道布局规划,分步有序推进。

秉持生态优先原则,绿道建设强调植物特色,如上海已建成樱花、梅花、网红观赏草等植物主题绿道。在选址过程中,也充分挖掘绿地、场地空间潜力,因地制宜,巧妙设计。近年来新建成的绿道也成为园林绿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优植物的重要展示载体。

未来,上海将借助“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生态廊道建设等工作持续推进绿道建设。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1000公里绿道,到2035年实现2000公里的绿道建设目标。

关于景观灯光

扮靓浦江两岸,改造提升42公里岸线

2019年,上海将基本完成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将近42公里岸线的景观照明提升改造任务。将重点打造国际邮轮港和吴淞口“海上门户”的形象;世博地区通过两岸互通、联动的效果,以原“一轴四馆”夜景为核心,展现浦东浦西的特色建筑效果和风貌;徐汇滨江则通过建筑灯光体现繁华、杰出、多元、时尚的风格。

南浦大桥至杨浦大桥的核心段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更注重建筑的细部及纵深感的灯光语言表达和演绎。

2019-04-25 本报综合报道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34.html 1 3 搞好垃圾全程分类 推进绿道规划建设 扮靓浦江两岸景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