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重绿色建筑设计达标到注重运行达标,从地块楼宇的绿色建造到城区整体的低碳运营,从最初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到如今屋面绿化、生态水系、四大绿地、“口袋公园”串起了绿色生态走廊……十年来,他始终围绕“最低碳”的建设理念,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充分体现管理时效性的“绿色”政策体系,并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摘得了全国首个、最高星级的“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运行标识证书”殊荣,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
这是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度“东方建筑之子”(中国建筑业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办方给予年度人物——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开发建设处处长徐明生的评价。在接过记载着为“最低碳”绿色生态城区付出的努力与成绩的奖杯与奖状后,徐明生在获奖感言中分享了虹桥商务区的“绿色”足迹,并在会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绿色城区树标杆
去年,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运行标识”落地虹桥商务区。全面负责商务区绿色建筑和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徐明生介绍说,“这个标识来之不易,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心血。”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以创新、生态、宜居为发展目标,在具有一定用地规模的新开发城区或城市更新区域内,通过科学统筹规划、低碳有序建设、创新精细管理等诸多手段,实现空间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运营管理智慧高效、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人、城市及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区。
2018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等元素对城区进行因地制宜的评价,包括规划设计评价和实施运管评价两个阶段,评价结果按满足各控制项的要求评分,总分以50分、65分、80分为界,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此次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以85.53分一举拿下全国首个三星级运行标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国内甚至国际上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徐明生表示,绿色生态城区意味着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拥有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这正是虹桥商务区的当前实践和未来愿景。“下一步,商务区还将进一步继续不断深化、提升,并统筹86平方公里,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运行标识’的经验全面务实地推广。”
绿色建筑连成片
目前,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重点区域352栋楼宇、585万平方米建筑已基本建成,全部楼宇均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其中,获得三星级项目35个,面积占比58.1%,二星级项目29个,面积占比41.9%。此外,还有两个项目已获得绿色建筑运行三星级标识。“今年预计还将有三个项目可获得三星运行标识。”徐明生透露。对比2010年出台的《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导则》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要求:核心区项目100%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50%达到绿色二星以上标准,地标建筑达到绿色三星级标准,如今的实施情况已远远高于预期。
屋面绿化则是虹桥商务区生态绿化建设的另一大特色。徐明生介绍,管委会鼓励核心区建筑采用屋面绿化形式,要求开发企业在送审建设项目配套绿化方案时,应同时附有屋面绿化设计方案。
“实施屋顶绿化后,既大大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员工提供了休憩娱乐场所,更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飞机起升降落时的观感效果,形成了虹桥商务区的第五立面,也为商务区的雨水调蓄、节能减碳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徐明生表示,目前核心区屋顶绿化已达18.74万平方米,占整个核心区层面面积的50%左右。此外,生态水系、四大绿地、“口袋公园”等还串联起了地面上的绿色生态走廊。
区域集中供能系统也是虹桥商务区“最低碳”的重要载体。作为目前上海最大的“三联供”区域集中供能实践区,该项目也是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冷热电三联供项目,能源站自身建筑更被评为绿色三星(设计)标识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工程首期便满足核心区建筑的空调冷热负荷和生活热水负荷。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区域42个街坊中27个供能接入,接入用能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占到区域总用能面积63%,现有供能系统每年减碳量超过2万多吨标准煤。
政策扶持“最低碳”
核心区作为虹桥商务区中部功能集聚区域,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在如此大的面积上建造众多星级标准高的绿色建筑,其实施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对绿色建筑进行总体把控,徐明生向记者介绍了商务区创新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之路。
“低碳虹桥”是虹桥商务区在成立之初就确定的一项开发建设理念。2015年,商务区“十三五”规划更是将“最低碳”上升为商务区六大发展理念重要位置。徐明生说,围绕这一理念,多年来,虹桥商务区高度重视区域低碳发展和绿色建筑的建设管理,并形成了一套充分体现管理时效性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虹桥商务区成立之初就发布了《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导则(试行》,之后每年均发布绿色低碳相关政策文件、相关管理文件27份,涵盖了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到竣工验收、专项资金扶持等全过程。例如,在绿色建筑管理方面,2016年发布《关于推进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工作的有关通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应开展绿色施工现场管控、在竣工验收阶段应开展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在后续二次装修阶段应开展设计文件审查、投入运行后应制定绿色建筑运管措施的工作要点。随着商务区绿色建筑管理重心逐步向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营管理转移,2017年,管委会又发布了《虹桥商务区绿色建筑项目(设计评价标识阶段)专项发展资金扶持申报指南》,以发挥专项发展资金在绿色运营、可持续发展等阶段的引领促进作用,推进商务区内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工作。
能效监测全覆盖
近年来,虹桥商务区绿色低碳城区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渐实现从注重设计达标到注重运行达标,从地块、楼宇个案达标到区域的整体达标,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徐明生认为,“这其中,低碳能效运行管理平台功不可没。”
低碳能效运行监测信息平台通过构建一套覆盖全区域的集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储存、综合利用和形象展示于一体的低碳能效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区域能效进行全面采集和实时监测,使区域能源信息可报告、可监测、可核查、可评估,为核心区低碳、绿色建设成果示范提供窗口,为实现能源使用与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撑,为全面落实低碳发展实践区奠定基础;同时建立一个对外展示低碳成果的窗口,提高企业和公众低碳的节能环保意识,引导低碳实践。
为推进低碳能效运行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管委会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要求落实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实施以及建筑能耗分项监测平台建设的各项规范、标准,为平台接入打好基础;项目竣工验收前形成建筑能耗分项检测平台建设的专项验收报告;建设项目投运后应落实专人负责能源监测子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转、数据正常上传;在申请绿色建筑项目(运营评价标识阶段)专项发展资金时,应提供连续一年正确稳定上传建筑能耗分项监测数据至虹桥商务区低碳能效运行管理信息平台的相关资料证明。
徐明生介绍,2016年6月,低碳能效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并顺利上线,核心区楼宇接入率为10%;2017年,核心区楼宇接入率为30%左右;2018年底,核心区楼宇接入率达近50%。
展望未来,徐明生说,通过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指标体系,深化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大力推广核心区在推进绿色低碳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低碳人文建设,持续完善低碳交通任务,加强生态绿地建设、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等,虹桥商务区将有望迎来更为低碳绿色的CBD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