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尊重历史,留住城忆——专家疾呼停止上海“万体馆”改建

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超大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潮已进入到更新改造阶段,在此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成遗产的拆除遭到批评。比如上海徐家汇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海体育馆改造就引发了很大的异议。4月17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区品质提升和优秀建筑保育”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市建筑学会会议室举行。专家们针对上海体育馆更新改造并以此为例,对当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进行了专业分析和讨论。 上海体育馆的前世今生 上海体育馆又称“万体馆”、上海大舞台,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该建筑于1959年立项后搁浅,1973年开始继续建造并于1975年竣工,1999年室内部分区域改造为舞台,成为文化体育多用场馆,填补了上海没有大型现代化体育馆的历史。1988年,上海体育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43座优秀建筑之一,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此外,上海体育馆还于2009年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改造设计方案由德国HPP公司完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施工图设计方,项目负责人、总建筑师赵晨介绍了对建筑形象和整体性有影响的改造部分,一是将上海大舞台部分拆除改造回原来的样子;二是建筑疏散口根据新总体方案的要求进行变更,将原四个大台阶入口拆除重新调整改为五个入口;三是为满足NBA比赛的特殊要求,不得不拆除原有整体式网架屋顶。在比较大的改动之下,造价可能要翻倍。 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现代建筑业、制造业发展历程的实证 作为上海体育馆的设计负责人,原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洪碧荣介绍说,上海体育馆项目的设计、建造均为上海当地单位自主完成——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到施工设备等全部“自力更生”。他详细介绍了上海体育馆设计的过程和对细节处理的思考,比如对入口功能的考虑、材料的使用、檐口的处理等,有着对称和轴线等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现在的改造把原来最有特色的内容抹除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大跨度结构建筑,其结构体系及屋顶整体吊装施工方法均走在前沿,120多米直径的屋顶只有660吨重,用钢量50公斤/立方米不到(相比投影面积差不多的上海大剧院的屋顶重6000吨)。在那个年代,国内物资匮乏,设备、材料等的选择非常有限,他介绍说,体育馆檐口用的是与上海搪瓷厂合作开发的折面搪瓷材料;建筑内采用了沈阳飞机厂制造飞机用的铝材;入口处的踏步块和外墙瓷砖则是到温州定烧的,而烧制所用的煤则是上海专门为此调批的。现在可能难以想象当时这样的一座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举全国之力,可以说是上海乃至中国建筑业、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也曾参与项目的设计工作,他介绍说,作为大型体育建筑,人流疏散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建筑原来的四个疏散口功能合理、均衡而且直接,现在改为五个出入口,布局不均衡,内大外小,容易造成拥挤。已被拆除的原来的四个大台阶,是该建筑形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入口位置变动之后,会影响到整体结构体系。他还说,当年上海体育馆就采用了装配式建造技术,直径126米、高6米的屋顶网架结构是在地面制作完成拼接后,进行整体吊装到位,对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来说是很先进和巧妙的。万体馆在当时可谓是建筑设计及技艺以及施工水平的先进代表。改造只有方案还未完成施工图,却已经进行了大台阶的拆除令人遗憾。现在那么多的体育和演艺场馆可以满足NBA的要求,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举办?原来估算12亿的改造费,如果再拆除屋顶,将超出预算一倍多,要接近30亿,这是多么大的浪费。 市民情感的重要寄托 上海体育馆作为大型公共建筑,是上海市民公共文体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承载了众多上海市民的城市记忆——中国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主场馆之一、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场馆、众多国内外著名歌手的演唱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叶松青回忆起“上小学的时候,能够到上海体育馆看一次演出,可是值得骄傲的大事情,这个记忆是永远不会抹掉的”。尽管当下各类文体场馆的场所比那时多了很多,然而人们对特定时期、特定场所的记忆却不可替代。市民对城市的记忆、对城市的情感正是依托于城市的建筑、场所以及在其中所发生的各类活动而存在的。 改造要有节制地介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创作部主任章明提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针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首先需要对其历史、人文、生态、美学、经济、技术、工艺以及情感等价值进行综合的、完整的评估,对其高价值的部分进行保护、呈现、提升,同时还需要保证其价值的完整性。针对高价值的既有建筑的改造,需要“有限介入”——该提升的部分提升,该介入的部分介入,但是需要有限度、有节制。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提出让建筑“优雅地老去”——在城市更新中建筑的价值既在于其物质性的存在,也需要其故事性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建筑密切相关的价值类型还在不断丰富。城市更新之下,首先要明确改造更新是否合乎绿色生态的基本共识?是否合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一项应考量的因素。 保护要有历史的连续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提出,历史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了,但是历史的层面是多元的,目前上海关注重点大多在租借区,老城厢其实是上海的根,保护老城厢已刻不容缓。我建议要对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层面的建筑进行梳理,把部分高价值的列入保护名单。此外,历史保护需要专业和集体的力量和声音,专业人士要提出权威性、职业性、技术性的见解,正确引导社会认知,责无旁贷。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也提出,要对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建筑都进行保护,因为城市的历史不是片段而是连续的。尤其对于建成年代较近的建筑的价值认知及其保护还很不成熟。她提出“让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如何避免仍具有价值的建筑就此“死去”,是城市更新当下亟待处理的问题。就“万体馆”的改造方案,对平台和大台阶的拆除值得商榷,因为这不仅仅是建筑造型,而是大量密集人流疏散的需要和造型的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构件,而是一个功能型的必需品。保留的东西和拆下来再重建,对于一个城市的历史来说是完全两码事,我们希望减少一个伤疤,保留一点珍贵的历史记忆。建议对万体馆改造方案再进行评估,允许提供历史价值和新功能两者结合的补充方案再讨论与公示。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保护设计院院长助理宿新宝提出,2001年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里对价值的评估包括历史、科学和艺术几个方面,在2015年修订的时候特别加入了社会情感价值。这点很重要。建筑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已逐渐被认知,需要在进行相关更新改造决策时进行充分评估。目前上海对于优秀历史建筑的设定是建成30年以上,中苏友好大厦、同济文远楼,个别几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房子列入了保护建筑,再后面的还没有。马上那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甚至金茂大厦也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建筑还没有公布成保护建筑。国家文物局做的20世纪建筑遗产已经把七十年代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九十年代的陕西省博物院列在内,但上海没有申报。 发挥专业机构的力量 原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院长黄岗提出,现在都在提创新,那个年代这样大型的建筑有几个?我们要想办法及时阻止。听说平台和台阶已经拆了,屋顶也要拆了。这个屋顶怎么能拆呢?那么大面积的整体式的网架,拆起来也不容易,而且浪费太大。学会要尽快形成专业的意见,要阻止不该发生的事再发生。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马新华提出,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平台,以专业的声音进行宣传和呼吁,传递出学界的专业建议。 讨论会最后,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总结说:1949年以前的优秀建筑要么拆了,要么都有保护身份了,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来的大量优秀建筑,它们从数量上是之前优秀建筑的几十倍,而城市更新的新一轮建设主要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优秀建筑。在功能置换和品质提升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机制上要有所保证,例如建立“社区建筑师”制度,在类似店招、违建、改造等项目上都要有所参与,以便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上海市建筑学会作为建设领域的专业学术团体,有责任与义务对这一问题积极建言呼吁,促进相关保护制度的建立。相较于普通民众,建筑师群体依靠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敏锐地发现城市更新中的问题、矛盾。在城市治理、行业改革等领域,上海均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示范效应。在上海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指导对当代优秀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提升,将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要请专业和大众媒体共同呼吁和努力,正确地引导民众对优秀建筑保护的意识和关注。会后将整理专家发言成为会议纪要,提交有关部门。“万体馆”事件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将尽自己的努力为保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9-04-29 李武英 吴真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19.html 1 3 尊重历史,留住城忆——专家疾呼停止上海“万体馆”改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