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内涵,由此,安全环保、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大背景下,近年来上海涂料染料行业协会紧紧围绕时代新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着力在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努力写好行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涂料染料行业环保任务责任重、压力大,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产业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这需要行业企业紧跟时代变换的节奏,清晰把脉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探寻适合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涂料染料行业协会积极举办各类专题论坛和研讨会,通过研讨交流,帮助企业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思路、把握机遇、谋求绿色发展。
去年4月,协会组织召开了第七届“绿色涂料发展论坛”和“安全生态染料颜料发展论坛”双论坛,围绕涂料染料工业的产品绿色化、生产工艺绿色化等课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使与会人员对国内外最新绿色工艺技术和产品有一个深入地了解。2018年10月,协会又组织承办了“2018年海峡两岸国际有机颜料行业年会暨技贸洽谈会”,会议以绿色环保、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全国颜料产业发展形势、染料和着色剂行业如何应对国际化学和环保要求、有机颜料废水处理绿色工艺、有机颜料清洁生产工艺等内容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参会企业对有机颜料绿色安全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协会非常重视行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为更好地适应涂料着色配套方面的新需求,建立了有机颜料人才培养的培训机制,至今已举办了十九期。去年,协会围绕有机颜料产业发展中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于9月举办了为期4天的“绿色环保颜料在高性能塑料新材料中应用技术”高级研修班,10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去年12月,又举办了为期3天的“水性涂料技术开发及环保高性能水性色浆应用技术”高级研修班,涉及工业涂料水性化技术和绿色环保工业涂料生产技术等方面内容,让学员学到了最新水性涂料生产技术及方法。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协会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参观交流,及时掌握新理论、新理念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有效提升协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为推进协会会员单位之间的技术创新工作,协会注重搭建会员间的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加强会员单位技术合作和创新,助力企业共同提高。2018年共组织了10余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PPG和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华谊精化和阿克苏诺贝尔、华谊精化和汇龙化工、PPG和汇龙化工、紫荆花和溯测等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技术创新合作,拜访了汇龙化工、紫荆花、百合花、双乐颜料、山东阳光、鳄鱼涂料、一品颜料、浙江纳美、立邦涂料等企业,了解企业需求。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促进了企业间信息的互通、先进经验的传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合作,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正能量。
同时,协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了行业专家库,针对会员单位在科研开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采用召开专家研讨会和专家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如:协会专家赴科力森公司,为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基地建设出谋划策。同时,协会对专家人才非常关心,在元宵、中秋、敬老节都会开展联谊活动,为专家提供学术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的平台。
编制团标引领发展
水性建筑涂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废物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管理和处置?这一直困扰着水性建筑涂料生产企业。建筑涂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曾一直被列为危险废物,2016年新修订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水性涂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再被列为危险废物。但按照有关规定,仍需采用“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然后才能按规定处置。采用这种方法对水性建筑涂料生产企业来说固废处置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上海地区水性建筑涂料企业在涂料生产过程中的管控,促进并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协会通过调研水性建筑涂料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后,在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从2018年1月开始,由协会牵头,联合上海地区主要建筑涂料生产企业,着手编制团体标准——《水性建筑涂料固体废物分类、鉴别及管理标准》。协会组建了团标制订工作小组,立邦、PPG、亚士漆、鳄鱼制漆、中南、阿克苏诺贝尔、紫荆花、三银制漆等10多家水性建筑涂料生产的相关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为团标的制订献计献策。目前,团标的讨论初稿已完成,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上海涂料染料行业协会会长何扣宝和秘书长张水鹤都表示:“涂料染料行业的绿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协会将结合行业特点,安全绿色发展不停步,不断开展行业发展的专题研究,积极承接政府关于上海涂料染料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调研课题,为促进行业转型发展建言献策,为上海涂料染料行业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协会组织专家就编制团体标准进行评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