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匠心智造越太湖

——中铁四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CX-WX3标施工纪实

以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勾连的沪宁第二快速通道“洞穿”太湖,令无数人难以置信。

湖中隧道采取堰筑法施工、工期仅三年,让行业的专家们也不淡定了:“太水”里破膛开肚,大断面结构施工需滴水不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均匀沉降、大方量泥土外运靠“蚂蚁搬家”,做到作业面的形成、主汛期的防洪、防渗水的控制、水环境的保护已不易,还要在保安全、创国优的前提下,这么短时间完成造价24亿元的大体量施工,绝不可能。

一年过去了。有中国中铁标杆企业之誉的中铁四局二公司用机械化、信息化、绿色化的“金刚钻”,正在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大气魄、大场面、大手笔的挑战撼人心扉,成为太湖名胜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浩渺湖中点点“红”

位于长三角、中国五湖之一的太湖,横跨苏、浙,环绕无锡、湖州、宜兴、苏州,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岸线393.2公里。中铁四局二公司承建的3标从无锡滨湖区入湖,标段全长5730米,含全长10.79公里太湖隧道东段的5.38公里、路基350米、吴扬路上跨钢箱拱桥一座,施工需要开挖土方553万方,回填土方336万方,浇筑混凝土122万方,使用钢筋16万吨、拉森SP-Ⅳw型钢板桩62万延米。

“这么大体量的工程,没有机械化施工,的确是天方夜谭。”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党委书记费晓春坦诚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挑战不可能,才是中铁标杆的风范;创造新奇迹,才是行业龙头的风格”。

2018年1月,跑步进场的中铁四局二公司,把“党旗红”的中铁品牌高扬在太湖岸边。以质量创国优,安全创江苏省、交通部“平安工地”,管理创江苏省标化工地,打造交通部示范品质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为目标,围绕施工环境、班组管理、过程控制、技术创新、绿色环保五要素,从标准化管理的“实、细、精”着眼,从高质量的严格“管、控、检”着手,精工细作,匠心筑造。

针对水面堰筑施工工料多、空间窄、难度大、危险高的难题,项目部通过把水上作业工序搬到陆地、实现从“场”到“厂”的转变,实施了加工厂、拌和站、预制厂的工厂化、标准化、流水线的机械化制作,工料半成品、成品向水上的超市化集中配送,既降低了水上工期集中拼抢的压力,提高了工效,又提升了工料的加工精度,确保了质量创优。

针对拼抢工期形成的水上、孤岛、陆地多点交叉循环及超长密闭空间作业局面,项目部以“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的原则,先后在船舶、主线围堰、水上平台、陆地、加工厂的各个作业区,围绕桩基、组拼、装吊、浇筑、运输、支撑、加工的各道工序,投入挖掘、推土、起重、装载、打桩、数控机床、机械臂、伸缩臂抓斗、液压自行式模板等机械设备587台套,以班组的标准化管理、通道的有序化组织、工艺的规范化控制、工序的合理化流程为重点,采取分区、分段、分仓同步机械化流水作业模式,从岸侧向湖中快速推进,既保障了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又保证了节点工期、进度计划。

围绕工期拼抢的党建主题活动、劳动竞赛,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的一面面红旗在各种机械、工装设备上迎风招展,实施空中监控的无人机鸟瞰浩渺湖面,点点“红帆”如花似锦……

智慧工地层层“波”

“在水上、陆地、孤岛上,实施大面积、多工种、多区域的交叉、流水、程序化机械作业,既要保证大干快上、拼抢工期、昼夜奋战的施工组织,又要保证水上交通、环境保护、安全质量、防渗漏水、机械运转的有序可控,若靠管理人员的分兵把口的旁站盯控,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项目总工狄鹏谈起运用信息化手段创建智慧工地,深有感触。

项目部以问题为向导,开发、利用信息化的“电波”,建立了以项目管理系统、平安守护系统、质量监控系统三大平台为重点的工程信息中心,实现了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动态管理。

项目管理系统平台,通过“二维码”应用,对隧道、桥梁的关键要素、结构尺寸、浇筑日期、检查人员等信息,实行统一管理;通过BIM与4D技术相结合的动态系统运用,进行安全、质量、进度的综合管控;通过多媒体、可视化培训系统,对作业人员实施工艺技术、安全操作的交底培训;通过无人机航拍,实时获取现场施工动态信息,实施问题协调的“秒处理”;通过门禁、定位系统,对每个作业人员配置唯一ID号主动追踪、实时监控,人员到位一目了然、有源可查;通过采用车船、机械、设备定位系统,实时掌控现场运转情况,超出预控值自动报警,及时应对处置。

平安守护系统平台,通过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全面掌控安全防范状态,及时消除隐患,有效预防了事故的发生;通过塔吊安全监控系统对塔身垂直度、螺栓松动、标准节性能、群塔防撞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实施声光报警、吊钩自动断电和管理人员手机App、电脑实时查看;通过支架智能监控系统的传感器信息采集传送电脑,既能避免支架下方作业隐患,又能为优化方案提供依据,释放人力资源;通过集群通视频对讲系统实行无线信号实时传输视频和语音,实现调度台对旁站人员执行情况的实时监管,提高了高风险工序的作业安全。

质量监控系统平台,通过基坑钢支撑轴力应力伺服自动补偿系统的全天候参数值监测,自动或手动补偿,有效控制了基坑变形;通过搅拌站信息控制系统对混凝土搅拌质量的实时监控,确保了拌合质量;通过混凝土无线测温系统实时查看温度曲线,保证了混凝土浇筑的及时性和高效性;通过试验室数据采集系统和工序验收旁站照片、影像实拍报验制,实现了对隐蔽工程的实时监控。

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的层层“电波”,为打造数字化、信息化工地,实现“智慧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了后台对前台的管理,解决了项目使用系统多、登陆烦琐、数据重复输入等难题,提高了现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人员的工作效率。

生态环保处处“绿”

“太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项目穿越多处环境敏感区,对水土保持、噪音控制、空气污染、环境保护尤其是预防太湖蓝藻暴发的要求特别严格。”项目党委副书记韦黎明谈到环境保护时说道。

项目部秉承绿色施工理念,把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贯穿整个建设的全过程。

在施工组织上下功夫。项目部在湖中隧道施工中采取四仓流水作业,缩短钢板桩围堰长度,减少对太湖水域的阻水长度,保持区域内水的流动性,预防蓝藻暴发;在隧道土方运输过程中采用智能环保运输车,在场地出口设洗车槽,防止渣土污染;钢板桩插打施工前,在外侧设拦污带,防止水域污染扩散;合理安排工序,尽量减少夜间施工扰民;建立全封闭混凝土供应中心,在搅拌站安装砂石分离机,设置污水处理站,有效回收利用废弃砼、抑制粉尘、实施零排放;燃料、油料采取专用车辆运输,专人负责保护;施工运输避开高峰期,大件或突击运输选择夜间进行,减少对市民的交通压力。

在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在太湖水域周边布设水质监测传感器、水质氮磷含量监测仪,对水源水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喷施金枯草芽孢杆菌,抑制蓝藻暴发;在各专业区配置专用泥浆分离设施,减少泥浆排放;进行场地、道路硬化,成立环卫清扫班组,每天对现场及周边进行打扫,洒水车对便道定时洒水,抑制扬尘;优选环保型、低噪声排放施工机械,将木工圆锯、钢材切割机放置隔音好的库房内使用,对挖掘机、自卸车、起重机等移动机械安装消音器,对空压机、柴油机组、电动机组等固定式机械加装底座抗震板、隔震器,空压机房外墙加铺吸音材料,设立隔音墙,电动葫芦设置隔音罩,夜间作业设置隔音屏障,控制噪声污染。

在清洁能源上下功夫。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和混凝土供应中心的厂房顶棚均采用透光性能良好的阳光板,天晴时厂房内部无须开灯照明,节约用电;项目部所有的围墙照明灯,均采用太阳能蓄电照明;职工浴室全部使用空气能热水器供应热水。

在水域生态上下功夫。水域施工,选用先进、性能优良的施工设备;水域作业提前预铺防漏油布、吸油棉、吸油卷材,防止油污水域;船舶油污水采用自备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后排放,生产、生活垃圾分类集中上岸统一处理,不达标或无处理装置的上岸处理;钢板桩施工外侧设拦污带,拦污带与钢板桩之间布吸油棉,严控水域污染。

2019-05-16 ——中铁四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CX-WX3标施工纪实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3050.html 1 3 匠心智造越太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