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建筑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海鹏

一、建筑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建筑企业人员多、分布广,许多项目地处偏远、环境艰苦,广大职工长期远离亲人,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难免会产生精神和思想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同时,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所占员工的比例越来越高,作为当今社会最有生机和活力的“80后”“90后”乃至“00后”的青年员工,他们具有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但也往往抗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产生困惑。同时,一线条件艰苦,不能与家人团聚、婚恋交友难、工程建设任务重、业余生活不丰富等问题也是影响员工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建筑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建筑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可概括为“三个三”工作模式,即三个抓手、关注“三心”、三大品牌。

(一)三个抓手——把握职工心理脉搏

1.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查

调查内容要涵盖工作情况、沟通合作、领导管理、薪资福利、发展前景、学习培训、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通过分析,对员工的需求、愿望进行细致、系统的梳理,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2.开展“心灵直通车”活动

员工与党政领导面对面交流,避免了因环节问题导致的时间滞后、问题拖拉等现象,缩短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坦诚的工作氛围。

3.开展“四必访三清楚二必助”活动

“四必访三清楚二必助”系员工本人或直系亲属生病住院必访、员工至亲去世或者家庭出现天灾人祸必访、员工家庭发生矛盾必访、员工思想有波动必访;对员工家庭情况要清楚、对员工性格爱好要清楚、对员工不同时期思想变化要清楚;员工子女上学困难必助、员工或其直系亲属患重病必助。

(二)关注“三心”—— 将关怀落到实处

1.让员工生活安心

在项目开工前合理规划,完善项目生活和娱乐设施。对职工遇到的家庭和生活困难,通过建立帮扶救助机制,分门别类地予以帮扶。开通员工服务热线,就企业政策、相关业务办理流程、意见建议等接受员工的咨询与投诉。

2.让员工工作开心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营造关爱、轻松、和谐的氛围,为员工价值追求的实现搭建平台。开辟专业技术晋升通道,缓解职工追求更高发展平台与行政职务有限的矛盾。引入职工素质发展模型,以提高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开展婚恋交友、节日送祝福、过集体生日等活动,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3.让员工学习上心

创办管理学院,开办内部学历提升班。建设网络学习平台。积极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在职学习和取证考试。通过开展各种争创活动和竞赛比武,为员工搭建立功平台和展示平台。开展工匠、大师、劳模、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

(三)三项品牌——拓展工作的内容和维度

1.开展体系化的健康管理

突破“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倡导“健康管理”理念,将对员工健康的关注由传统的开展体检、举办健康活动上升到管理的层面,不仅涵盖对员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管理,还延伸到思想、理念的引领,文化内涵的丰富,实现员工心理健康、精神愉悦。

2.持续推进EAP行动

推进“员工心理素质提升计划”(EAP)。举办EAP骨干培训班、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培养内部心理咨询师。编制EAP处理危机事件工作手册。EAP工作小组联合心理专家走进基层,为基层项目部员工提供了全面的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3.以“家文化”聚人心

给远离家人的员工营造“家”的温馨氛围。如,开展“温情祝福”活动,为每一个新婚和初为人父母的青年员工送上一声祝福、一份礼物;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手工艺品展、健康知识讲座、幼儿启蒙教育讲座;开展“知心姐姐在我身边”“红娘奖”评选等活动;倡导孝文化,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活动,评选十大孝子等。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考

(一)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检查考评机制、表彰激励机制、物质保障机制、过程跟踪机制等,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健全参与机制,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坚持稳步发展,增加人文关怀的企业底气;重视研讨交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二)推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坚持重心下移,促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下现场、进班组、到岗位,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融入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现场作业的全过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克服“两张皮”现象。

(三)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注重多管齐下,关注员工心理和需求的差异化与多样性,将人文关怀蕴于服务之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结合企业业务实际,探索员工心理辅导的模式和手段,健全以预防为本的沟通制度,建立员工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心理干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健全心理咨询网络,保持对员工心理诉求的及时回应,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加强职工的精神需求分析,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有机统一。关注尊重、信任、氛围、培训、职业生涯设计、领导艺术等非物质因素,使员工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

2019-05-27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海鹏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3181.html 1 3 建筑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探索与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