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升级正推进城市各项功能及服务模式的变化,也正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强国、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号召,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切实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等要求,5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智慧规划·未来社区”论坛在京召开。论坛聚焦“智慧规划与数字孪生城市、未来社区与智慧建设”两大议题,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如何以信息化手段破解当前面临的“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探索可行路径。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分别致辞。
刘兴平在致辞中指出,智慧城市基本的理念目前被政府、民众所接受,在全球兴起了智慧城市的热潮,但智慧城市建设既有理论探讨、实践操作的问题,也有政府规划、民众关注和回应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特别是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这个问题更加迫切。中国科协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在积极支持学会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要对智慧城市这项工作给予更多关注。对此,他提出:要组织跨学科的交流活动,促进智慧城市理论体系的构架;要积极发挥中国科协学会群的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体系、建设路径、维护措施等技术指导,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要深入开展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计划,充分调动相关科学家和企业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智慧城市在带动城市产业升级、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能够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石楠在致辞中说,智慧城市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城市的体检,把握城市各种特征、体征,识别城市发展阶段,诊断“城市病”,提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方案,这是智慧城市和智慧规划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而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是要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让城市学会思考,是循规律、练内功,是对粗放式的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纠偏和修正。
人工智能等科技将会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以外,这是另一个对当前城市规划行业具有深刻影响的命题。杨保军在致辞中说,创新的推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二是来自一线的实践。他认为,“智慧规划”就是从无到有建立“镜像孪生”中的虚实城市,打造未来城市和下一代城市操作性能的入口。而“未来社区”,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空间落地为抓手,突出智慧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融为一体,将集约布局、功能复合、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到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实现最终的“镜像孪生”。因此,中规院的团队积极参与了雄安、上海、北京、重庆、海口、三亚等在未来城市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既包括在智慧规划平台上的多方探索,也涉及在构建实体城市最小原型上的积极拓展。
人工智能城市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构思的“智慧城市”概念,即“一个能够感知、判断、反应,并且在反应后能够反思、学习的城市”,此概念经过数次细化升级,逐渐形成了智能城市的当前功能架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智慧规划与城市家园》主旨报告中,演示了IKCEST网站和在线“城市智商”计算。他指出,通过该网站城市数据得以全方位立体整合,并能实现全过程、全社会共享。他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城市以最新的数据库工具“城市树”为支撑,以机器学习技术对城市模拟系统“City Go”进行训练,研发了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的十大推演工具,包括城市人口推演、城市用地推演、城市密度推演、产业空间推演、城市资源推演、城市交通推演、空间形象推演、城镇群落推演、建设时序推演、方案比较推演,并将应用于即将落地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小镇的规划和运营中。区别于“社区”的概念,吴志强强调要向世界提出中国版的“家园模式”概念:通过建设职、住、医、教、休、商六元平衡的“幸福家园”,实现根治交通问题、回归绿色出行、强化社区意识、关爱邻里安全、保护公共财产、营造绿色环境六大目标。让“家园模式”成为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
在专家研讨环节,杨保军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平安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平安城科首席技术官及首席产品官韦柏松,阿里云数据智能总经理、研究员曾震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徐辉五位专家对六个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思路梳理,分享自己的独特感触和体验,并谈到技术在今天城市规划的创新当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