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装配式建筑

聚焦装配式建筑:

发展很必要 成本待降低

今年初,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8年度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具体统计已出台的装配式建筑文件名称、主要支持措施、本年度省级财政安排装配式建筑专项资金、本地2019年计划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及所占比例等数据。

全联房地产商会装配式建筑分会首届轮值会长唐芬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一支持,有些地方就出现企业一拥而上的现象。而行业参与者对技术的积累、对行业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使用装配式建筑之后,成本增高、建筑周期比传统施工还慢、质量控制不好的问题。”

节能环保,国家力推

三年前,“装配式建筑”这一词汇开始相继出现在国家级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2017年,住建部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分解。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而今年住建部刚刚发布的要求各地统计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的通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住建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此前在中国房地产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建房子的传统方式是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能解决当时整个建筑行业的主要问题,但是当高层楼房越来越多,这一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模式粗放,钢筋水泥浪费大、用水量过大、污染严重等。

关于传统建造模式对资源的浪费,唐芬也举例说,如果身边有正在建设的项目,当其完工的时候,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废弃模板。与之相对的,装配式建筑这种技术的环保节能性很明显。一个项目建设下来,它的用水量大概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约50%至60%甚至更高;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材料也有很明显的节约,这种材料的节约其实并非少用了钢筋或者水泥等,更主要是完全没有材料的浪费和损耗,非常精确。

“这样的生产方式也使房屋的品质和性能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说节能保温方面,因为装配式建筑本身的热供性能好,那今后的空调、暖气等各方面的机电设备带来的能耗和损耗自然也会就会变小。这是大家平时买房子看不到的隐性因素。”唐芬补充说。

转变生产方式的必然性所在

“最本质的问题是,我们当初选择现浇体系的前提假定是,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但现在的情况变了,现在工地上没有低于40岁的,都是所谓的‘农一代’,后续没有新一代的劳动力加入。招工难、管理难、质量控制难、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飙升,这就表明我们的传统技术已经非改不可。加上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中国房地产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上,王铁宏这样表示道。

2018年11月30日,经济学家马光远分享了一张人口结构的数据图。图中数据显示,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降低了63万。也正是从2016年开始,中国就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些经济学家,最乐观的估计是,在那一年会有4000多万个宝宝出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只有1700多万。比一些比较悲观的经济学家预期的还要低。

同样是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以这样一种历史与社会相结合的发展眼光来看,我国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推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是必然发生的一个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可以断言靠密集人力付出的商业模式终有尽头,而借助新技术新工具,让不知疲惫的机器来高效贡献,可能才走得更长久。当人口成为了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枯竭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考虑用更节约的人力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去生产、建造。

政府支持下的探索

在前述住建部要求各地上报的资料中,有“主要支持措施、本年度省级财政安排装配式建筑专项资金”等内容。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多个地方都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文件和支持措施。北京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自2017年3月15日起,新纳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和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通过招拍挂文件设定相关要求,对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应采用装配式建筑。上海市提出,从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最近海南省住建厅也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海南省装配式建筑实施主要环节管理规定(暂行)》,要求到2022年海南具备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方式进行建造;而走在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前列的湖南省则已形成较完善的研发体系、制造体系和产品体系,年生产能力2500万平方米,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3000万平方米,产业总产值达600亿元,正在加速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

此外,基于对装配式建筑前景的看好,万科、碧桂园等开发商,中民筑友、远大住工等建筑机构都已经先行布局,一些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起步较慢的房企,也会通过企业合作来进军相关市场。

成本阻碍装配式规模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以此前刊载的《从工程实例看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管控》(详见本报第3609期第6版)一文中案例来看,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式建筑最主要的价格劣势就在土建工程上面,且每平方米高出664.6元。而采用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实际造价的对比当中,混凝土预制构件(即PC构件)加工安装一项产生了较高的成本,拉大了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之间的成本差异。

此前也有建筑行业内的总工程师估算表示,普遍来说,预制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现浇对比,按照预制率不同,每平方米的单价要增加100元~200元不等。高出的部分在京沪等特大城市的建房成本中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唐山等大中城市的建筑业中却是个不小的数目。某地产开发商在成都咨询相关业务时,就问出了“装配式能降低我的成本吗”“有什么亮点能帮我卖出更多的房子”这样两个问题,在无法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追问到“既然我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那么有什么非选装配式建筑不可的理由?”

开发商没有积极发展装配式住宅项目的动力,而在广大农村中,装配式建筑也并不很受待见。建筑装饰企业家陈铁彪曾表示,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盖房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选择的材料和使用的工艺已严重滞后;此外,农房在材料选择上也很难采购到新型适用的建筑材料;更严重的是,由于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许多农民愿意花几千元去贴外墙瓷砖,却不愿意花几百元给承重墙里埋上几根钢筋,自然别提住进“搭积木”式的装配房中了……

成本高导致规模小,规模小就制约了模块化、标准化经验的积累。此外,相关调查发现,产业链不成熟、标准不健全等带来的烦恼同样亟待解决。

成本高难题何解

专家建议,相较于传统现浇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技术标准、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建筑企业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机制、管理模式、监管制度等,打造从建筑材料、建筑部品、建筑体系到建筑标准完整的技术输出和服务体系,为建筑业迈上新台阶做好准备。从政府层面看,也要强化政策研究,在提供更有利政策环境的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跟风,出台不符合实际的政策,误导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造成产能过剩和低水平无序竞争。

中建集团副总工程师叶浩文认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发商的激情还不够。开发商的担忧之一是,使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后,成本能不能降低。万科创始人王石曾在谈及装配式建筑时说,万科十年多前刚刚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时,应用量不大,所以成本没有摊薄,比传统技术高16%。

王铁宏提到,万科负责人前两年在参加住建部的座谈会时说,万科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已经接近传统技术,而且还略有优势。第一个原因,推广量大了,成本摊薄了;第二个原因,各城市政府都给了很多优惠,有奖励资金,特别是奖励容积率;第三个原因,传统技术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飙升。

关于成本的问题,唐芬也提到,很多公司运用装配式建筑之所以成本比较高,是因为一拥而上的背景下,企业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装配式建筑要体现它在质量、成本、效率方面的优势,应该要从最早的设计源头开始介入。

唐芬说,现在很多地方的做法是,按照传统的设计方式把项目设计都做完了,然后找一家生产制造企业,这个时候所有的东西已经成型,工期可能会更长,成本也可能会更高,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又便宜。

在多次算过装配式建筑和传统施工技术之间的成本后,唐芬表示,如果从设计环节开始介入,企业使用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成本基本上可以控制到与传统技术持平。有时候,可能直接看到的价格会高一点,但整个过程当中施工时间可以大幅缩短,施工质量大幅提升,综合算账这个成本基本持平。

考虑到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唐芬预测传统的建筑施工成本会不可抑制地上扬,而且劳动力会面临越来越严重性的短缺。

“所以这个行业是势必会向少人化、工厂化、更加的精益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我们相信传统的施工方式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而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工艺的不断优化以及整个管理过程更加的智能和先进化,它的成本还有下行的空间。”唐芬认为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和传统施工技术的成本以后一定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2019-05-30 聚焦装配式建筑: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3238.html 1 3 发展很必要 成本待降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