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科技

《2019上海市BIM发展报告》深度解读(上)

导言:为全面总结2018年上海市BIM技术应用情况,受上海市住建委委托,上海BIM推广中心开展了《2019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的编制工作。目前,该报告已在“2019上海BIM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上海BIM推广中心对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系列解读。为方便读者了解相关内容,本报将分为上下两期对《报告》作深度解读。

一、BIM市场有什么变化?

根据2018年度报建信息汇总表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新增项目6390个,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数量达822个,总投资6351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10个,投资额896亿元;社会投资612个,投资额5455亿元。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相比于2017年,BIM应用率稳定在88%,无论是规模以上满足BIM应用条件项目数还是BIM应用项数,都有了一定的增长,稳中有升。在628个应用BIM技术的项目中,170个项目为设计、施工、运营的应用,622个项目为设计、施工阶段运用;627个项目为设计阶段应用,这些应用涵盖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上海市BI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的建设项目,房屋建筑项目(含商业、办公、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及工业厂房、仓储物流等其他建筑)BIM应用项目数量达498个,应用率为90%;交通运输项目应用率为67%,如下表所示。

在717个满足BIM技术应用条件项目中,房屋建筑领域BIM技术应用项目数为498个,占比90%,其投资总额5751亿元,建筑面积达4159万平方米;水务和海鲜项目领域BIM技术应用项目数为46个,占比67%,其投资额总额179亿元;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数为68个,占比91%,其投资总额276亿元;房屋建筑领域是上海市BIM技术应用的主要应用领域。

根据上海市报建系统统计,规模以上应当使用BIM技术的项目数量分布情况见上图(各区应用情况统计)所示。浦东新区应用BIM的项目数以115个居首位,其中满足应用条件的项目BIM应用率达92%,各区的BIM应用率均大于75%;金山、杨浦、长宁、虹口、黄浦、跨区各区在满足应用条件的项目中,BIM应用率达100%。

二、BIM与两化融合

“BIM与两化融合”指的是“建筑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和建筑绿色化”的融合。2018年,上海市在建装配式项目共计714个,其中应用BIM技术项目508个。各区装配式项目中长宁、黄埔BIM应用率达到100%。各区装配式项目BIM应用率情况如下:

BIM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构件生产、物流运输、现场施工、物业运维等阶段均有所应用,将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变为工厂化作业,实现了设计、深化、加工、运输、施工、运维等阶段的信息传递。同时利用BIM三维模型指导预制构件的生产,将其构件编号、类型、生产厂家、日期、材料、验收等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2018年该市报建绿色建筑项目486个,总建筑面积4427.31万平方米。其中,应用BIM技术的项目304个,总建筑面积3241.71万平方米,数量占比63%,建筑面积占比73%。

从各区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16个市辖区内的绿色建筑项目均有BIM技术应用情况。其中,以浦东新区应用BIM技术的绿色建筑项目最多,达到91个,其次为闵行33个、松江27个、青浦19个。从项目类型看,BIM技术在住宅项目中应用的数量最多,共143个项目;其次为科教文卫项目应用数量为87个,办公项目应用数量为51个。

三、BIM应用与创新

目前,设计和施工行业是国内BIM发展较好的两个领域。而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在原有的模式下逐渐有了新的突破,建设单位、咨询单位、运维单位也有了更多的尝试和创新。

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管理的总指挥者、总集成者,涉及面广,涉及阶段更广。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模式,而管理阶段的延伸,特别是一些自用、自建、自管的以建设单位为导向的项目,全生命期一体化管理越来越多,综合性管理平台的引入则提升了管理质量。

发展方向的创新则给设计单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他们植根特色领域,向临近领域拓展,另一方面一些设计单位将所有的BIM业务整合,成立了单独的信息公司,协调整个企业内部的BIM实施。同时设计单位主导的EPC项目也越来越多,设计单位发挥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单一的设计协作平台已无法满足自身工作的需求,综合性设计管理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施工阶段的BIM应用作为目前BIM应用最为成熟的阶段之一,出现了由传统的偏重技术管理向全面施工管理延伸的这个趋势,借用智慧应用提高管理效率,这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体系。各施工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BIM应用路径和推进速度,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落地方法,向施工全面管理应用拓展、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延伸、向建筑全生命期辐射转变。

上海有着众多的BIM咨询公司,专业咨询公司的活跃证明了市场的繁荣,这些咨询公司通过模式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不断融合与延伸,向建筑全生命周期咨询转变。

运维阶段作为建筑价值的体现,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是以保持业务空间高品质的生活和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目前运维阶段出现了向设计阶段延伸的趋势,对既有建筑的现代化改造,通过弱电集成为运维平台的定制、研发提供支持。此外运营数据不断积累、筛选、清洗、处理,或许后期的运维向“运维免费,数据收费”的新模式转变。

四、BIM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应用

BIM技术不是孤立的,与物联网、大数据、视觉技术和CIM相结合给建筑市场带来的变化,并预测这些技术的结合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BIM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解决了BIM技术现场数据采集的问题,通过“云大智物移”等数字化技术驱动现场管理升级,对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各关键要素的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实现工地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更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样本。

此外,物联网设备还有智慧闸机、面部识别、RFID(射频识别)等。面部识别的应用更为广泛,不仅可以与闸机结合实现人员考勤,更可以与特殊设备的操作结合,如特殊工种的定岗定员等。RFID芯片可以记录材料信息,更可嵌入材料内部如PC构件,不需接触进行信息的读写,为后期施工、运维服务。

智能安全帽是以工人实名制为基础,以物联网+智能硬件为手段,通过工人佩戴装载智能芯片的安全帽,现场安装“工地宝”数据采集和传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自动收集、上传和语音安全提示,最后在移动端实时数据整理、分析,清楚了解工人现场分布、个人考勤数据等,“一云五端”的应用模式也满足了各种场景的应用,给项目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现场管理和决策依据。

没有大数据的支持,就没有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做决策,决策需要信息支持,信息则来源于大数据。在新的项目中使用以过往数据辅助决策,借助现有的机器学习等算法,从中提取经验、预测未来,可应用于施工工程问题的优化、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的风险控制、造价成本的管理等等,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通过采集、清洗、分析、治理、挖掘等技术研究,并加以利用、管理、维护,最终形成以数据驱动的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新动态。

BIM技术的应用也逐渐与视觉技术结合起来,最为典型的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dvance Reality,增强现实)、MR(Mixture Reality,混合现实)在各方面的应用,可贯穿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多种场景使用。

BIM技术的概念如果再予以扩大,从建筑扩展到城区、扩展到整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那么需要管理的内容也必然同步扩大,这必然会引入CIM(城市信息模型)的概念。CIM在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公共管理、应急指挥和智慧社区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新增报建项目数

规模以上满足BIM应用条件项目数

应用BIM项目数

BIM总体应用情况

新增报建项目数

规模以上满足BIM应用条件项目数

应用BIM项目数

BIM总体应用情况

政府投资

社会投资

政府投资

社会投资

2019-05-30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3239.html 1 3 《2019上海市BIM发展报告》深度解读(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