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费用越来越贵,除了因为砂浆水泥等材料成本上涨,还有用工成本的上涨。”干了多年建筑行业的王崇明现在是北京某装修公司营业经理,几年前做油漆工的他工资一天一百元,而现在一个小工的工资大概也要一百多元。
眼下,王崇明所在的建企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建筑工人数量正在不断缩减。未来,建筑行业如何吸引新生代农民工来缓解用工不足?
工人老龄化
“现在工人越来越少,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我们这一代老了以后慢慢退出这一行,但是年轻的力量补不上来。”王崇明说。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但增速仅为0.6%,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抹灰工杜师傅十年前来北京打工,他越来越感受到建筑行业的缺人情况,如瓦工有时候一个人同时受雇于七八家业主,“即使工资给的高,也很少有人愿意干,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实在太辛苦了。”
北京住总集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李磊说,虽然目前集团的劳动力使用方面没有明显短缺问题,但是可以感受到劳动力招聘组织难度越来越大。此外,近3年来,集团使用农民工工资涨幅在15%左右。他认为主要是建筑工人缺乏就业意愿,及老龄化加剧等问题,造成高技能人才匮乏,工资水平不断上涨。
招工难,用工成本高,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工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李磊给出了一组数据,他所在的企业目前在册农民工22955人,其中80后6209人,占总人数的27.05%,90后3231人,占总人数的14.08%,60、70后13359人,占总人数的58.20%。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善柱认为,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建筑产业升级以及农民工代际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现象,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把工资收入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更追求体面劳动、自身价值实现和生活品质提升。”
90后不愿选择工地
和王建水一同在北京打工的两个儿子一个去了工厂,一个去了饭店,都不愿意跟父亲来工地,王建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而劳务公司质检员小刘还给出了另一个工地招不来年轻的人原因:“在工地干活找不到媳妇。”工地很少有女工人,即使有,多数也是跟着丈夫一起来打工,单身女工人可以算是“稀有物种”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曹荣认为,对于需求不断增长和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建筑业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危险、简陋,权益的保障有待提高,其吸引力逐渐降低。而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劳动条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对90后农民工更有吸引力。
负责北京丰台西局区域外卖配送的90后小辉认为送外卖虽然风吹日晒,但是比工地要轻松很多,且时间上更自由,工资每月平均五六千元左右,干得多时可以达到近万元。他的同事吴勇也表示工地环境太差,收入并不稳定,还可能会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
未来,建筑工地会受青睐么?
伴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而出现的新经济、新业态,成为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蓄水池”,建筑行业难以再赢得他们的青睐,造成了建筑工人队伍的年龄断档、后继乏人。而从宏观层面上,张善柱认为还会制约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北京丰台西四环一工地,来自云南的架子工申大伟带着儿子一起下工,儿子无法忍受工厂流水线工作,且父亲认为送外卖的工作既辛苦又不正式,“建筑工还是有一定技术性的,在工地可以学门能吃饭的手艺。”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在工地上是少数,但也反映出他们对技能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那么如何解决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吸引这些年轻劳动力呢?
从企业角度来看,李磊认为应该提升用工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提高效率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此外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工人定向培养、输入渠道。
曹荣认为首先要改善建筑业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以此来提高建筑行业吸引力。此外还要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培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建筑业工人职业发展体系。
张善柱则对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只要经过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建筑行业最终会赢得新生代农民工的青睐,同时应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
(作者:唐姝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