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无疑是近来既热门又持久的“全民话题”之一。自上海为正式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规定”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展开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开始,无论是身边还是互联网上关于垃圾分类问题的讨论便不绝于耳。但众人关注的主要还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其实在城市垃圾中,还有一种垃圾的处理更为至关重要,那就是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的建筑垃圾,因而被称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
2020年建筑垃圾预计突破30亿吨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规模大、范围广,且装饰、装修建材消耗大,造成各地城镇日益增长的建筑垃圾,既给生活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又给当地和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以下简称“中国环联”)于年初发布的《建筑垃圾处理行业2018年度发展报告》称,从存量来看,我国过去50年间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在未来50年大都会转化成建筑垃圾;现有500亿平方米建筑,未来100年内也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垃圾。
据测算,每1万平方米建筑施工面积平均产生550吨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面积对城市建筑垃圾产量的贡献率为48%。由此推算,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15.5亿吨~24亿吨之间。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届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峰值,预计会突破30亿吨。
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仅为5%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约24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为约1.2亿吨,利用率仅为5%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已在90%以上,在日本一些地区,再利用率已达100%。对此,中国环联认为,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垃圾资源化推进严重滞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建设集团董事长李宝忠分析其中原因,认为一方面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动力不足。当前,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的投资、优惠等政策性支持较少,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导致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市场主体无利可图,专业化的企业和机构很少,专业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人才缺乏,这使大量本可以被回收的垃圾无人回收,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无法利用,不利于建筑垃圾的产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分类水平较低。一般情况下,只有钢筋等价值较高的材料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其他回收价值不高的建筑垃圾得不到重视,导致各种材料的建筑垃圾混合堆放,增加了垃圾再生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难度。加之现阶段工程施工仍以现场作业为主,需要大量的现场手工操作,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低,这就导致施工现场减少垃圾产出和施行垃圾分类较为困难。
让建筑垃圾再利用见到效益
根据《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将达到13%,这与目前5%的利用率还相距甚远。为此,近年来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国家政策频繁推出,为产业发展引导方向。
2016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的时间表。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资源化利用作为破解建筑垃圾围城困局的最终出路,被正式写入国家政策中。
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后,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发布了相关管理办法甚至地方立法。其中,《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要求,装修垃圾和拆除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必须分拣后进入消纳场所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成都颁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再生产品的比例,市政道路工程不得低于15%,房屋建筑工程不得低于5%;南京出台《建立废弃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但在建筑垃圾的资源性利用层面,我国目前多是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建筑垃圾的去向监测、场地建设、再生产品的强制使用等有效的配套制度,难以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条。对此,李宝忠建议,进一步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配套制度,例如建立建筑垃圾信息平台制度。在环境、工程建设、市容卫生等主管部门的联动和建筑垃圾产生、处理单位的配合下,建立建筑垃圾电子档案,将建筑垃圾的运转情况纳入监管系统。
同时,要强化对产、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正向激励,让建筑垃圾再利用见到效益。比如,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企业,提供资金补贴、贷款优惠、政府采购方面的支持,以补偿其在生产和使用中的成本投入,缩小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与市场上同类非再生产品的价格差距,保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财政部门可以设立用于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工程专项资金,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引进、培训等活动。对愿意采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作为施工用材的单位,给予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对于政府主导的项目,规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整体工程用材中要占有一定比例。此外,还应逐步建立我国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的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过程,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进行系统分类、性能评价和质量认定,从而保障其获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