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上海徐汇滨江将打造“世界的会客厅”

□本报记者 李武英

作为上海市中心近十年来快速发展重量级的滨水开发区,徐汇滨江以文化为先导,以科创为主导,集聚产业先发优势,布局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构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创新金融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2018成功举办了世界智能大会·西岸峰会,吸引了全球目光,西岸品牌效应凸显,具有上海新世纪乃至世界级标志性滨水空间的发展潜力,成为上海的城市新名片。

7月10日,三家全球知名设计公司——美国James Corner事务所、美国SOM事务所和丹麦BIG事务所在西岸艺术中心呈现了他们对于徐汇滨江2公里核心岸线的城市设计、会展中心项目及配套服务设施(酒店)项目的诠释和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剑豪、徐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晏波等以及来自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日建株式会社、英国福斯特事务所、德国GMP事务所、香港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丹麦SHL事务所和西岸规划建设有着密切合作的团队负责人以及上海市、区相关领导和部门、专家学者、媒体等聆听了他们对于西岸未来发展的设想。

研讨会的主持人由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担任。他介绍了上海西岸正以建设“上海2035”承载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高品质中央活动区、打造“世界的会客厅”为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前瞻性地开展新十年发展的规划设计活动。

本次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2公里核心岸线提升:通过岸线功能及空间优化,有机串联沿江文化场馆及艺术设施,有效拓展沿江区域激活沿江10万平方米文化、商业空间,打造国际级滨水地标,黄浦江岸线“项链”上最夺目的“钻石”。

会展中心项目:作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重要的配套设施,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技术交流打造共享平台,与艺术文化活动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叠加,形成地区可持续的活力和动力。

配套服务设施(酒店)项目:紧邻西岸艺术中心,面临“历史+现代、艺术+科技”的命题,需要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成为服务地区科技产业、聚集文化艺术活动的高品质配套服务设施。

针对上述三个项目,三家国际知名设计单位美国James Corner设计事务所、美国SOM事务所、丹麦BIG事务所受托进行方案策划,在论坛上呈现了各自的诠释和方案。

徐汇区副区长晏波在致辞中说,西岸有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西九文化区等高级别人文交流合作项目相继达成,央视、腾讯、网易、小米、阿里、微软等国内外文创科创产业巨头亦纷至沓来,跨语境的对话,无边界的交互,正在组成“高朋满座”的“世界的会客厅”最强阵容。未来滨江要“生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以西岸为媒,突破人文与科技视野的壁垒,构建多元跨界的视域,跳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与世界对话。

西岸艺港,滨水空间岸线景观提升

沿江文化场馆集聚的B地块岸线向北延伸至余德耀美术馆,向南延伸至机场河,长度约2公里,与陆域西岸智慧谷、西岸传媒港呼应,是徐汇滨江岸线最核心段落,也是黄浦江沿线显示度最高的区域之一。James Corner介绍了他们对这2公里岸线的城市设计方案:将有机串联沿江文化场馆及艺术设施,有效拓展沿江区域,激活沿江10万平方米文化、商业空间,打造最具活力的“新外滩”。方案融汇场地记忆,提高艺术特质,突显水上体验三大设计策略,打造新的2公里西岸滨江一系列灵活的平台,为各色艺术性、开放性城市事件提供活动场景,容纳从滨水休闲到世界级装置艺术展等各类活动。

西岸智造,人工智能大会永久场馆

场馆位于龙耀路龙腾大道,地块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结合地块内公共绿地一并建设。该项目不仅将为举办国际标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做好永久场馆准备,同时也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布、企业展示、技术交流的共享配套,与艺术文化活动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叠加,形成地区可持续的活力和动力。SOM事务所合伙人Scott Duncan介绍了三个意向方案,其共同点是建筑的边界像一串连续的画廊和舞台向城市徐徐展开,与黄浦江产生友好的对话。建筑设计采用AI技术,将使用功能、美学与效率结合,优化结构构件,实现会展中心空间内外的高渗透性,向公众敞开怀抱。

西岸潮居,配套服务设施(酒店)

项目紧邻西岸艺术中心,新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须结合西岸艺术中心保留建筑。丹麦BIG公司Catherine Huang女士通过对新建筑与保留建筑的关系研究,从中选择了“峰”、“垂直村落”和“绿丝带”三个方案,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回应了与现有建筑的协调。

多方对话:回应上海地域特色

三家公司方案介绍之后,主持人邀请郑时龄院士、阮昕教授、朱剑豪和JCFO、SOM、BIG的设计代表上台做了一个对话,接受各方对方案设计成果的点评以及对上海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对策。

阮昕对三个方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城市设计需要更多体现当地性,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并且需要通过设计师的故事和物理空间和市民的参与一起通过时间来形成,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上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滨水空间;会展中心让人工智能参与设计、以技术优先的时候,文化和设计道义背景跟这个是不能分离的;工业建筑跟酒店的空间和设计结合要从外到内考虑体量和造型,也要考虑室内外恰当的结合。

朱剑豪提出这三个项目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从公众的角度第一关心的还是滨江的公共空间带。公共空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得滨江和腹地的功能能够相互依存、相互提升。他认为滨江除了保存之外,需要进行好好的梳理,将来代表整个上海新的形象。老外滩是历史的遗存,这个地方将来是上海最摩登、最现代、最开放的区域之一,希望在这个方面能够给老百姓更多的体验。

郑时龄院士说他比较早地就参与徐汇滨江方案的审查,因此比较熟悉。目前这个阶段还是属于策划阶段,提出未来发展的目标。他说徐汇滨江2公里岸线是整个黄浦江的组成部分,需要在整体的基础上去为这个部分定位。他说中国有句古话是“守白便知黑”,“留白”是为了将来的发展,所以不能一口气铺满。他认为要放开一些思路,想一想上海到底要什么。作为一个艺术集聚区不仅要有空间,还要有内容,还要有活动,还要有观众,这些都要统一考虑。他还建议把会展中心规模做到五六千人,因为上海正好缺乏这样规模的场馆。他还提出建筑师做设计也要有策划能力,要全面考虑,帮助业主共同决策,共同完善。

三家事务所负责人在听取了几位专家的意见之后表示,方案后续还会继续深化和优化,需要体现出独特的、上海滨水区域的特色,包括气候、文化、人的因素等;还要注意到建造以及执行的细节,包括建造的材料、植物的选用、气候生态方面的考虑,每个执行过程中都需要跟踪,通过细节的关注去实现项目的更完美落地。

论坛的最后,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做总结致辞。他说如果前十年的发展更多的是借鉴国际规划的最新理念让上海西岸有了“大写意”,新十年想提出一个观点叫“卓越水岸的全球设计”,希望在“写意”的基础上能够集全球的设计智慧,做好水岸的建筑设计,做好水岸的“工笔画”。未来西岸不仅有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推动该地区的城市更新,也能够用全球最卓越的设计来带动这个地区的活力和复兴;让更多的艺术家在这儿找到重新定义艺术的机会,让产业界的企业家在这里找到更多的创造产业业态、模式的机会,为上海创造未来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和水岸的空间。

西岸智造,人工智能大会永久场馆方案

西岸潮居,配套服务设施(酒店)议案

岸艺港,滨水空间岸线景观提升

2019-07-22 李武英 □本报记者 李武英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3885.html 1 3 上海徐汇滨江将打造“世界的会客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