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兰
“东海之滨,滴水湖畔,日月追逐着忙碌的身影。焊花点亮发展的灯塔, 塔吊托起城市的梦想,钢筋铁骨铸就坚强的决心。国际酒店、地标建筑、钢构佳作、品质保障……”这是中建钢构上海临港国际会议中心(一期)酒店及会议中心项目(下简称“临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建设者用热血和汗水谱写的灵魂之歌,也是他们逐梦奋进的真实写照。
临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坐落在临港滴水湖畔,占地面积逾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逾20万平方米,涵盖了办公、商业、酒店等综合体。目前,项目已进入最后的建设冲刺阶段,大小单体日渐巍峨峻拔,仿佛已等不及要破茧化蝶。
分田到户——用历史经验解答现实难题
四十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个农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的“生死状”。四十年后,临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建设者们为了优质履约问题,毅然签下了“分田到户”的“责任状”。
4个地块,13座单体。作业面分布广,施工单体多,现场管理人员又相对较少,给项目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确保关键工期节点目标,项目部一方面通过提前策划,精准编制施工计划;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模式。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项目负责人张泽忠提出,“我们能不能借鉴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中的成功经验?”依照这个思路,项目部很快提出“分田到户”的方案,全体管理人员划分责任区,由生产经理范昌宙担任总协调,管控四个地块的现场作业及人员调配。除生产、安全人员外,技术、商务人员也主动请缨,为现场管控分担压力。
考虑到项目高峰期9栋单体、5台塔吊、2台汽车吊同时作业,管控难度大、风险高,项目部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养成“随手拍”的习惯,一旦发现现场施工不规范行为或者质安问题,第一时间拍照发送至“项目监管QQ群”,确保施工作业能够实时管控,及时纠偏。
技术先行——用创新思路提升品质效益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不仅是一句口号,创新基因早已融入每个钢构人的血脉。为了项目优质履约,临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技术团队持续创新思路,努力将传统业务做出技术新亮点。
4个地块就是4个小型项目,各有各的技术特点和难点,为此项目部技术团队不仅编制了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且针对每个地块编制了专项钢结构施工方案。通过提前策划,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升施工工艺,力求在保障履约品质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降本增效。
其中03-01B地块会议中心的屋面桁架提升就是项目部技术创效的典型例子。
会议中心屋面桁架共五榀,跨度45.8米,桁架下弦标高19.17米,桁架跨度长,重量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安装方式,逐根吊装,不仅成本较大,也将无法满足工期要求。
综合考虑安全、进度等因素,项目部最终决定选用“散件拼接+整体提升”的施工方法。将屋面桁架合理划分为两个拼装单元,通过塔吊将桁架散件吊运至二层楼面,桁架先拼装下弦和桁架间次梁,再安装上弦及斜腹杆和上弦间桁架间次梁,有效避免提升时发生侧向变形的可能。大型液压提升设备整体提升的方案,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项目作业工期相较最初方案缩短了近三分之一,直接为其它单体的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项目技术团队、通过不断创新思路、反复推演施工方案,有效克服了项目单体多、工期紧的困难。
质安并重——用优异品质赢得业主芳心
万丈高楼平地起,质安根基最重要。任何建筑都是从一个好的基础开始的,确保现场安全和施工质量始终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多单体同时施工,加上频繁的内外部检查,让项目质安管控“压力山大”。
为此,项目部试行了“2+N”的管理方案,由安全总监和质量总监分别牵头,通过“管+培”的方式积极将非质安管理人员和劳务安全人员“拔河”到项目质安管理体系当中,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质量”的浓厚氛围。
现场安全管理最大的难题,通常不在于隐患本身,而在于人们缺乏对安全的认知。为此,项目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周安全晨会、专项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演练等方式持续加强工人安全教育,最终实现工人“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
质量管理方面,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质量监管计划和完善的质检流程。每一批原材料送检及平行检测送检,项目部都会组织专人负责,确保每一根构件的加工质量从源头抓起。
临港地处沿海地区,春夏之际台风大雨天气频发,给施工作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有效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确保项目施工质量,项目部打造“质量+安全+生产”的铁三角,从构件进场验收到防火涂料封闭,管控链条无缝衔接。
勇挑重担砥砺奋进,不忘初心阔步前行。激战在临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全体将士正全力以赴促成项目的优质履约,用奋斗和汗水书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