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科学化运维,环保效益显著、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建筑垃圾、生产效率高……装配式建筑一直被视为建造业的重大变革,其诸多优势也早已为业内所认可。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多次出台指导性、惠普性及鼓励性政策,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三大文件,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其中提到,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
乘着宏观政策的东风,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迅猛。“盖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的建筑新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
一根钢筋被送上流水生产线,开启了它的装配式建筑之旅。在流水线上,钢筋被工业机器人利索地弯折定型,后经绑扎、浇筑、脱模等工序后,变身楼梯、阳台、飘窗,养护后像“积木”一样被送往工地盖楼房……然而相对于上游生产制造端“跑马圈地”的扩张速度,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反应显得有些滞后。目前来看,装配式建筑要做到真正推广和落地,远不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工厂生产看似红火却基本没有盈利
“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的建筑新理念逐步被人们所熟知。调查发现,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只有部分企业拿到开发商品住宅项目,大多数只能承接一些保障房项目,仍主要靠政策扶持,尚未完全“断奶”走向市场。对于分到市场“蛋糕”的部分企业,盈利也不理想,有的陷入“产多赔多”的困境。
中建科技武汉汉南工厂厂长杨超表示,在国家扶持政策和科技的助推下,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在2018年,“工厂生产看似红火却基本没有盈利”。
对此,一位姓吴的装配式商品房销售人员表示,一些购房群体对装配式商品房持观望态度,更喜欢选择传统现浇的楼房,“一是价格高,二是担心装配的房子不牢,怕漏水”。
多方面因素造成装配式建筑落地难
相关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遭遇了落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产业上游各个环节单打独斗,集成效益难发挥。装配式把现场的一地施工变成了工厂、现场两地,生产环节从一个变成了多个,容易出现很多扯皮问题,降低效率。
设计集成度低。传统设计院在结构、机电、装饰一体化集成设计的应用不普遍,且成熟的资源较少,导致装配式建筑设计集成度不高。需进一步打破设计、生产、施工的管理壁垒,注重各个建筑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度,提升集成设计水平。
整体工程成本较高。根据测算,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成本比现成浇灌高出约200~400元/平方米,当前经济效益不乐观。此外,装配式构件工厂生产,需运输到现场安装,物流成本较大。
缺乏行业标准,社会认可度不高。目前,我国装配式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技术发展不成熟,制约了整体发展。此外,面向社会的推广宣传不够,社会对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表示质疑,甚至是误解。
多方面入手突破当前的困境
相关专家建议,行业想要突破当前的困境,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破解:
一是完善体系,发挥集成效应。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曾表示,把握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未来,关键是将一个产品的完整的生产过程整合在一个立体里面和同一个信息平台上,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二是政策推动,规模发展。政策推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成本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规模小。装配式整体规模扩大,模具利用率高,构件成本便能降下来。项目密度大,运输成本便可控。
三是做强试点,广泛示范。现在社会对装配式建筑不太认可,关键还在于不了解,政府可牵头开展示范基地评选,并在示范基地组织质量、成本、效率等专题论坛交流,向社会广泛解释推广。此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还可以依托示范基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整合上下游资源,对技术升级、资源集成起到推动作用。
装配式建筑发展任重道远。相关专家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因地制宜形成了合适的建造体系。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在政府与企业的双向联动发力下,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市场前景可期。(综合《经济参考报》《工人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