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是上海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中心城区之一。新时代下,如何让传承海派风情的静安重新焕发光彩?在日前举行的2019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静安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海鹰表示,十九大提出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在该区编制的《静安区单元规划》中得以体现,为未来静安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
绿色体系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对此,静安区坚持生态底线管控,通过编制单元规划,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加强空间引导和落地管控。单元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建立57项引导管控指标,涵盖发展规模、服务设施、历史文化、综合交通以及生态低碳安全。其中,生态低碳安全指标体现对生态安全底线的保障要求,包括生态空间面积、河湖水面积率等12项内容。
除了落实各种引导管控指标,单元规划还提出塑造“丰”字形公共绿廊。其中,“三横”分别是苏州河绿廊、广中路绿廊和走马塘绿廊,“一纵”是彭越浦绿廊。周海鹰介绍,苏州河绿廊将贯通沿河绿道,增加沿河绿带,结合文化遗产布局节点公园,提升开放空间品质,塑造凸显文化美丽的世界级滨水空间;广中路绿廊将依托大宁公园与广中路绿带,进一步提升两者的品质、功能、并承载公共活动,塑造具有生活活力的生态廊道;走马塘绿廊将通过建设沿走马塘公园绿地,加强两侧的慢行联系,结合公园绿地增设文化、体育、创新功能,实现两侧片区的融合发展,塑造中环以北的高生态价值与创新活力走廊;此外,通过拓宽、贯通彭越浦生态绿廊,串联公共中心,发挥生态链接、文化融合的重要功能。
在加强绿廊建设的同时,静安区还提出优化绿地用地结构,重点补足公园绿地,形成“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根据单元规划,全区将塑造14处聚活力的地区公园,其中9处为新增,在滨水地区和靠近重要功能节点处布局,确保居民步行1500米即可到达一处地区公园。同时,将建造220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公园,成为以运动、休闲、散步和交往为主的“宜生活”空间,步行800米即可到达。此外,还将建造241处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步行300米即可到达。
点“绿”成金,也是静安区加强绿地实施控制的一大举措。周海鹰解释说,通过在苏州河沿线新增或扩大20处绿地,实现“结构增绿”;通过旧城更新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同时开放居住区集中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附属绿地,实现“社区增绿”;鼓励轨交站点上盖绿化、商业综合体屋顶绿色,并增加可活动的开放空间,实现“立体增绿”。
此外,为彰显“最国际、最上海”特色,静安区还将动能升级,加快建成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发展实践区。其中,南京西路将从CBD(中央商务区)向CAZ(中央活动区)全面升级;苏河湾将迈向世界级滨水区作为发展目标。为此,静安区将打造三处南京路低碳示范区及一处苏河湾低碳示范区。在三处南京路低碳示范区,将划定南京西路-张园文化漫步区、江宁路戏剧谷文化漫步区、巨富长历史文化漫步区,分别打造公交优先示范区、夜间交通管控示范区、个体机动车管控示范区。在苏河湾-滨水漫步区,则将规划增加大小公园绿地20余处;建设滨河绿道6.3公里,实现滨河全关通;规划6处纯步行桥,实现两岸慢行缝合。同时,苏河湾片区共规划30公里慢行绿道网络,打造步行畅通的滨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