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湖北省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武汉建筑业协会装配式建筑分会支持,预制建筑网主办,艾巴维有限公司、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研砼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RIB集团、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艾列预制混凝土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天宝蒂必欧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德国固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凌志新材料有限公司协办的“装配式建筑论坛9期——预制构件工厂产品与管理升级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400余位业内人士参会,共同交流和分享经验与观点。
会议伊始,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副主任童明德致欢迎词。他介绍了武汉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情况,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武汉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达到20%以上,其他城市达到15%以上。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先后确定装配式试点示范项目40项,建筑面积544.11万平方米,2019年确定新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300万平方米的目标,已建成(含在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6个。
主题演讲环节,各位专家分享并探讨了行业内预制构件工厂未来的发展之路以及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蒋勤俭进行了题为《预制混凝土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主题演讲。预制构件工厂产能过剩和低价竞争造成企业亏损、经营困难等问题很快会到来,预制企业何去何从?对此他认为首先应该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应用为载体,建立基于地域和资源禀赋特点的预制混凝土产品技术体系。其次应该坚持产、学、研、用的整体技术开发路线,系统提炼总结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成果,开发各类预制混凝土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实施验证,进而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广应用。只有不断开发预制新产品、新技术,提升预制产品质量和性能,提高预制产品的生产和施工安装效率,才能走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一筑工PC装备营销公司总经理熊海介绍了三一集团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三一PC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统。其中,他重点介绍了SPCS结构体系,SPCS成套结构技术充分利用并发挥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性能优势,极大减少了最为繁复的施工现场模板和绑扎钢筋的劳作,是现浇混凝土技术的重大工业化升级。
同济大学副教授赵勇从密拼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研究背景、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传力机理分析,讲解了密拼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受弯性能试验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设计建议。
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树辉以《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及智能化制造》为题,主要讲解了PKIII型板的多种优势、“创新”和“变革”。PK板(三代,即PKIII型板)是指采用混凝土钢管桁架肋,刚度适中,承载能力适中,自重轻,宽度大,生产效率高,方便穿插管线。
预制建筑网CEO樊骅就如何构建预制构件工厂的生态体系分析了目前预制构件工厂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为解决这些问题,预制建筑网特别推出的预制构件工厂服务体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院建筑工业化所副所长赵广军介绍了预制构件生产与出厂检验标准及相关问题。他认为学习标准、了解标准,才能有据可依;预制构件、专业的产品标准很重要;有产品标准以产品标准为依据,没有的则以通用规程为依据;丰富型式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与进场检验的内容与特点。
上海城建预制构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在演讲中提到装配式结构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改变的是施工工艺,本质上改变的是管理系统,如沿用传统大包大揽、分块切割的管理模式,各方没有以项目整体利益为目标,无法实现EPC的真正价值,烦恼依旧。EPC模式不是简单的设计+构件+施工的叠加,需要各方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深度融合,构件生产需要工作前置,构件工厂需要改变以往订单指令式的发展模式,而转为以服务整体的增值服务发展模式。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工厂化制造、机械化装配和标准化管理的集成技术,是未来国内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李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