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开启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序幕

(上接第1版)

1953年9月,党中央决定三年建成一汽,由全国各地支援,建工部具体承包施工,一汽原有的施工力量全部交给建工部。建工部成立“直属工程公司”(中建一局前身),由部党组成员、生产局局长刘裕民任第二经理,张哲民被调任副经理,厂长饶斌也兼任经理。

1954年1月1日,一汽工程正式由直属工程公司全面承包施工。工程分设了十个工区,其中8个承建厂房,1个做管道道路,1个做水电安装,生产设备安装由汽车厂自己搞,另暂设工程处负责施工期的临时道路和水电供应。

虽然缺乏经验,但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敢打敢拼。据张哲民回忆:“当时由于我们还不懂得有准备、有计划地合理、均衡施工,而是图纸一到就赶工。暂设的运输道路又常出障碍堵塞,以致天天在紧张中且风雨不停。厂方聘请的苏联专家到得晚,只负责质量与进度。我们每天每周开电话调度会,饶斌与苏联专家都参加,苏联专家组长很严厉,把我们的女工区主任都批哭了,那天正值狂风暴雨,我看见哭过的女工区主任仍在高层建筑上指挥施工。”

“永葆军人本色,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这是当时有着军人血性的年轻建设者内心的使命。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1955年,一汽的厂房基本建成,土建与生产设备安装也配合得很好,如期完成了三年建成一汽的任务。

此后,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越战越勇。在总结一汽施工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只用了建设一汽时期60%的施工力量,就完成了比一汽规模更大、技术更复杂的建筑安装任务,建成了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同时还完成了齐齐哈尔车辆厂的扩建任务。

1958年8月,中建一局被调往西南,参加德阳和江油两大工业区的建设。从东北到西南行程八千里,一万多名职工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放下行李就干活,在一片稻田的淤泥里与当地数万名工人并肩战斗。

1959年国家建工部(住建部前身)授予中建一局“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称号。后来这也延续成为中建一局特有的“先锋文化”。

1960年起,挥师北上,奉命南下,中建一局先后参加了大庆炼油厂、荆门炼油厂和燕山石化总厂的大会战,为克服国家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打破世界上反华势力对中国的石油封锁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建一局又先后完成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首都机场扩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燕莎中心、国家游泳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可以说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传承创新 新时代建设者再创辉煌

新中国第一批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防、工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基础。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新中国第一批建筑人,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而艰苦奋斗。

70年砥砺奋进,在前人精神的引领下,新时代的建设者践行着创新发展的使命,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使天堑变通途,超越极限,勇攀高峰。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伴随着一个个重大工程的落地,中国建造在不断的突破中崛起。

而今,中国基础建设能力震惊世界,留下“基建狂魔”的名号。中国高铁更是成了享誉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建筑技术从需要“外援”指导,发展到了“技术输出”。以务实的行动让重大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实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在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拼搏下,中国建造的发展实现了伟大复兴和伟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即将迎来“十三五”计划收官之时,我们坚信,新时代的建设者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2019-08-29 何梦吉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343.html 1 3 开启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序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