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新中国大型居住社区的“处女作”

——上海曹杨新村的诞生及其规划设计轶事

□本报记者 李武英

在上海市普陀区杏山路317号,有一个了解老上海,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居住社区和建筑发展过程的展示馆——“曹杨新村村史馆”。通过这里的照片、物件及场景的陈列,展示了曹杨新村——上海第一个集中式大型居住社区的前生今世。

新中国成立不久,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首当其冲。在新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提出的“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指引下,上海于1951年开始建造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之一。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代“住”文化的代表作,是“邻里单位”思想在我国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首次尝试,突破了对称式、网格化布局,哪怕是在今天也依然为国内外建筑规划界人士所称道。2006年曹杨新村被认定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区,2016年被列为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项目。还被选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于1951年9月启动,1952年5月竣工,建成了48幢两层高的欧式小洋楼,入住1002户沪西地区纺织、五金系统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曹杨一村在1966年续建混合结构5层楼房4幢,1980年后又续建6层楼4幢。到现在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从始建时的1个村发展到9个村,从48幢两层楼住宅发展成718幢2~6层的住宅及多幢高层住宅,居民亦从最早的1000余户发展到3.2万余户。整个新村占地180公顷,住宅建筑总面积169.78万平方米,成为上海市区西部拥有10万余人口、公共配套设施完备齐全的大型居民住宅区。

担当规划和设计的是中国第一代海外学习归国的规划和建筑师:金经昌、汪定曾、程世抚、钟耀华、冯纪忠、谭垣、哈雄文等。他们或自小生活在上海,或后来移居上海,共同点是在海外留学,在欧美接受的建筑教育,使他们对那种热衷于彰显权力的传统轴线对称式布局没有好感。专家们一致同意放弃网格状的道路系统,采用更自由的C形和Y形的道路系统,规划组团内的建筑布局与地形相结合。设计和建造以“环境宽敞,房屋建筑简单朴素、实用美观、居住不宽不挤,附带建造必需的公共建筑”为原则,房屋为砖木结构,外形为红顶白墙的两层楼房,每层楼面三套房间,厨房3户合用,每户都有一个抽水马桶,有上下水,有公共绿化,还建有卫生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菜场、商店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公共设施,绿化覆盖超过了30%,这一切形成了最初的“社区”概念。新村功能合理,富有灵活性,符合当时经济条件,既有上海里弄特色又有新中国成立初起的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汪定曾是曹杨新村项目规划设计的领导者、创意人。他1937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系,那时出任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总工程师。他说,当时在房屋设计上考虑最多的是朝向,特别注重朝南、朝东南,或朝西南。曹杨一村的道路设计不是井字形和十字形,因为那个地方小河浜多,所以道路是沿着河的流向而设计的。房子虽然是行列式,但随着地形的变化和绿化的布局而变化。汪定曾说,这些设计都体现了规划的总体思想,即自然式。他回忆道:“那时,我们这些欧美归国的建筑师,头脑中一直想的是欧美盛行的‘邻里单位’思想,就是在社区的中心造公共建筑如学校、银行、邮局等,然后在周边造居民房。”不过当时可不敢明说这是欧美的风格,因为要“一面倒”学苏联。据柴锡贤文章回忆,苏联专家穆欣1953年参观曹杨新村后,虽然赞扬了“施工质量不差”、幼儿园“环境很好”,但又认为“没有对景点,缺乏中心广场,布局杂乱无章”。受此影响,在后来的曹杨二至六村的建设中,又加入了苏联的街坊式的建筑格局,造出了一条条的长块型农庄式住宅。

2009年,96岁高龄的汪先生在《寄语今天的建筑师》一文中回忆曹杨新村的规划时说道:“那时欧美的学院派和设计界中关于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运动萌芽等的研究、尝试己开始蓬勃发展,而这些新思潮中对于绿化、生态、以步行为向导、非对称自由布局等的关注非常地吸引我。同时,那些在上海旧式里弄中的风铃声、笑语及树影里成长的记忆又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怎么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一直试图在设计实践中有机地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房屋设计是通过对工人住宅的调查研究和上海传统住宅的研究,创造必于规划设计的。道路沿河规划,房屋沿着道路和河流走向排列,由阶梯形向扇形变换,大都为朝南或东南向。整个小区建筑采用红瓦斜屋顶,山墙处有高于屋面的烟囱,墙的转角有棕色隅石装饰,上下有红色长窗的灰色小楼在四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新而雅致,住宅内部的楼梯和楼板都铺着红漆地板,有抽水马桶,有独立的厨房间,外墙刷着奶油色的墙壁……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在这里既有上海新式里弄生活的情趣,也有点欧美的花园社区的影子,算是我和当时的同仁们一次建筑创作的有益探索。”

即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建于上世纪60多年前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整体规划,也是可圈可点的。“假使你到市区,有高楼大厦,有繁华的马路、商厦,兜过之后再回到曹杨新村来,你会觉得这里别有一种幽静,如世外桃源,有一种外面找不到的、舒服的感觉。”——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如此说道。

第一批住户入住曹杨新村

新中国建设“第一项目”系列报道之三

2019-09-05 李武英 ——上海曹杨新村的诞生及其规划设计轶事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432.html 1 3 新中国大型居住社区的“处女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