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产业及市场前景研讨会”8月21日在缅甸仰光开幕。国际竹藤组织(INBAR)副总干事陆文明、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政务参赞杨守征、缅甸教育部研究创新司司长温凯莫,以及来自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竹藤产业从业者和业内专家汇聚一堂,分享竹藤开发经验,共叙竹藤未来发展。
陆文明说,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竹类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竹类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澜湄沿岸各国都有着悠久的竹藤利用历史。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澜湄沿岸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竹藤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解决诸如发展农业生计、恢复退化土地、创造就业机会、水土保持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一些国家,如泰国和越南,已经确定了国家竹藤发展战略,但在技术改进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INBAR一贯高度重视帮助成员国发展竹藤产业,愿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同澜湄国家携手促进竹藤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守征表示,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三年来,在六国共同努力下,已成为该区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发展机制之一,为促进六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对接澜湄国家各自发展战略,实现澜湄各国共同发展。
温凯莫说,竹子是用途非常广泛的经济作物,在经济、环境、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缅甸的土地、降雨、气候等条件都很适宜竹子生长,目前缅甸竹藤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竹藤深加工能力仍然较弱,希望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加速发展本国的竹藤产业,在澜湄合作机制下与中国和其他澜湄国家加强关系、互利互信,共同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
此次研讨会由缅甸教育部研究与创新部(DRI)主办,并获得2018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的支持。研讨会旨在发展湄公河地区竹子产业,中国专家和湄公河地区代表分享了他们在竹藤加工技术方面的经验,以及各级政府支持竹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竹资源的科学培育和管理贡献智慧。
(时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