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中国地铁从这里始发

——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始末

□黎方益 杨星宇

1953年,党中央、国务院出于对人防工程的考虑,开始萌发要在北京修建地下铁道的设想,这是中国地铁“从无到有”的第一次提出。如今,从北京到各大城市,全国地铁建设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这几十年间,中国地铁设计、施工技术从无到有,从原始的人工“开膛剖腹”式施工,发展到今天的人控电脑“盾构”式机械作业,走出了施工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

他们是中国第一条地铁的缔造者

回眸60多年的中国地铁发展历程,在建设初期,还走过一段不寻常的曲折道路。为了寻根溯源,近日,新中国地铁设计、勘察、测量三位元老级人物周庆瑞、袁绍武和周天福讲述了他们与第一条地铁的故事。

周庆瑞,1956年9月调进新组建的“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参加地铁建设工作。他在回忆新中国地铁设计发展历程时说:“从1956年起,我亲历了新中国探索、研究地下铁道设计工作‘三上二下’曲折发展的过程。”

“一上”是指1956年9月5日,北京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这是我国有组织地从事地铁研究工作的开始。筹建处成立不久,苏联就派来了首批专家,从知识、经验等方面都进行了传教,对中国地铁设计起到了启蒙作用。

“一下”是指1957年反右派的兴起,国家提出地下铁道工程建设暂缓,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被迫解散。

“二上”是指1958年7月,国家重新启动北京地下铁道设计工作。这时,苏联又派来了第二批专家。但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专家又纷纷撤走。

“二下”是指1961年7月,北京地铁筹建暂停,1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暂时停止工作。

“三上”是指1965年北京地下铁道勘测设计工作再次恢复。

周庆瑞补充说,当时北京地铁一号线还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浅埋车站因荷载承载大,车站结构设计多为“肥梁胖柱”。为解决这一难题,后设计柱子改为内部钢筋混凝土,外套钢筒,并经过抗荷载试验,增强了柱子的承载力,也使柱子得以“瘦身”。二是对古建筑的保护,地铁一号线穿越正阳门和箭楼之间,为了不影响这两座古建筑物结构安全,周庆瑞还拜访了梁思成教授,梁老为他提供了大量古建筑资料,而这为后来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很大帮助。

袁绍武,1958年调入北京地下铁道设计处勘测队工作,是第一任勘察队队长。他说,没有勘察,就没有正确的设计。“北京要建设一号线地铁,但当时没有现成的地质勘察报告,所以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的每一个勘察数据都是我们一手建立起来的。”他回忆道,最初,北京地铁是被列为国防工程,因此,地铁设计为深埋方案,拟建的地铁隧道埋设在距地面以下的100米深处,工程主要功能是用于人防为主。

(下转第2版)

新中国建设“第一项目”系列报道之六

2019-09-16 杨星宇 ——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始末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540.html 1 3 中国地铁从这里始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