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三张交通网”“两个交通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
届时,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其中,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纲要》还就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交通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安全保障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开放合作面向全球、互利共赢;人才队伍精良专业、创新奉献;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保障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
在基础设施方面,《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并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其中要求以国家发展规划为依据,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西部地区补短板,推进东北地区提质改造,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形成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港枢纽、航空枢纽和邮政快递核心枢纽,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交通枢纽,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
在科研创新方面,《纲要》提出将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其中包括将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
在安全保障方面,《纲要》要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构建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提高养护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同时,完善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建立交通装备、工程第三方认证制度。
在绿色环保方面,《纲要》要求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同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建设绿色交通廊道。
在开放合作方面,《纲要》明确将构建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体,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公路、航道、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协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鼓励国内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打造世界一流交通企业。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志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联合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建立统筹协调的交通强国建设实施工作机制,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先行先试,建立交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交通强国建设扎实有序,行稳致远。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