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文苑

伸向远方的路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中秋节。

早上起来,行至项目部驻地,院子里那两棵桂花树已开满一团团、一簇簇黄色小花,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极香甜的味道。树形就像一把张开的碧绿色大伞,显出勃勃生机,于不经意间就唤起了所有关于美好,关于幸福的记忆。

我素来就喜欢这桂花的清雅,在僻静的角落悄然绽放,不争时,不争日。印象当中每逢中秋时,便会有桂香随风飘散,清香点缀着一盘圆月,也似乎中秋夜该是万万少不得这桂香的。在这一年中最为特殊的时节里,这缕花香伴着映照了数千年的明月,用最为深情的声音呼唤着远方的游子、旅者归去家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千年前古人对相聚相守的美好期盼,也是千年后的我们希冀的幸福。在中秋月圆夜,同家人相聚共饮,或家长里短,或闲话桑麻,无不是风景,无不是温情,这也是同我们一般在外忙碌了大半年的人们的心里语言。

然而,终因了工作,因了职责,使得这份难得的聚首与幸福成了我们遥不可及的远方。我们的团圆夜更多是在洒满了清辉的工地上,是在与故乡相隔千里的陌生城市,那是和更多同样离家在外的工友的相聚与陪伴,那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是身为筑路人的职责,是身为中铁人的使命。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如今日般,“五加二白加黑”地辛苦奔波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将情感默默寄托在我们这片深爱的土地上。正如我那朴实的同事所言,“我们主动放弃节假日,为的是能更快一点完成生产任务;我们自愿放弃与家人们欢度佳节的幸福时刻,为的是能在规定工期内尽善尽美;我们甘愿放弃亲朋满座的珍馐晚宴,为的是能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就是我可歌可敬的同事们,这就是我们“勇于争先,永不满足”的中铁精神。

不觉间,我来到这个单位已有三十二载,春去秋来,早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团圆夜奔波在外,只记得每一次临近节日时内心的那份归家的期盼与回家不得的惆怅。上班第一年的中秋节,记得我是在开往阜阳的火车上,那一夜列车轰轰隆隆地在枕木上匍匐前进,万里无云的星空,月显得格外圆、格外大,车厢里寥寥无几的旅客把这个夜晚衬得更加寂寥。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刚上大学的小女生,独自站在车厢头的窗户边,夜已深了,待我走过她身边时,恍惚看见她默默淌下的泪水。我小声问道:“还好吧!”她抬起头无言地望着我,慢慢说道:“没事的,就是想家了”,而后强撑着露出一个笑容,说完这句话时我见她泪水缓缓地从眼底流了出来。看着这伤情的小女生,仿佛有一股热流从我心底涌了上来,眼眶酸酸涩涩的。我安慰她:“别伤心了,很快就到家了”。听完我的话,她笑着冲我轻轻点了点头。那一年我十八岁,是同她一样的年纪。

再一次的中秋节,是在从凯里开往苏州的火车上,车厢里同样只有几位因各种原因未及时赶回家的乘客,记忆犹新的是一对去南京看望儿子的老夫妻,其中大妈说起她这次的南京之行,神情飞扬,充满期待。她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去南京,第一次在火车上过中秋,她不会忘记这趟车以及这趟车上的我们,我们陪伴老人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中秋佳节,这次经历也成了我们共同的温暖回忆。

多少个春去秋来,多少个中秋明月夜,我们都是在故乡外洒满清辉的工地上,带着朴实的祝福,带着架起祖国大动脉的心愿,忙碌在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将对团圆的期待藏在柔软的心底。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夜,我们披着星光,怀着美好的梦想,依然坚守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第一线,伴着我们的,是身后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道路。

2019-09-2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658.html 1 3 伸向远方的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