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与时俱进的“第一国门”

——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成长到大兴机场的诞生

新中国建设“第一项目”系列报道之十

□本报记者 梁惠成

2019年9月25日23时许,随着最后一架飞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经过短暂飞行后降落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再见!南苑机场,已有109年历史的中国首座机场就此关闭;你好!大兴机场,享誉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的机场登场了!这是一段跨越百年的历史,一段机场建设不断进步的历史,更是一段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历史。百年机场正式谢幕,大兴机场全面起航,开启一个新时代的航程,也宣告了一个过去时代的终结。

南苑机场溯源自清朝末年,彼时,并没有成建制的机场出现,来自法国的两架小飞机在南苑校阅场进行飞行表演,这是飞机这种由近代科技产生的飞行器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起降。1910年这块空地成为中国第一座机场,清朝政府利用南苑毅军操场修建供飞机起降的简易跑道,并在南苑开办飞机制造厂,南苑机场正式建立。然而这,只不过是闭关锁国中的一个走秀场。

此时,人民站起来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开启了国门建设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稳步发展,民用机场建设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具备简单功能到逐步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场景还是在北京,发端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项目。

新中国首个新建民用机场投入使用

1950年,北京机场建设计划提出,选址在东郊的孙河地区。后因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工程被暂时搁置。1953年12月3日,经政务院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机场确定场址,选在当时的北京市顺义县天竺村以北、二十里堡以东地区。

1954年,新建机场工程项目正式启动,1955年6月10日正式开工。到了1956年,工程全面展开,驻场施工单位的人员高峰时达18万人之巨。

这是当年建设者叙述的几个桥段:

坐上一辆民航局拉材料的“嘎斯”51汽车去机场工地。那时朝阳门或东直门城楼都还在,出城过了酒仙桥,就是成片的农田了。看着城外蓝天白云和地里的庄稼,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汽车到机场工地后就把材料卸下……

机场工地上那时候是倾其国力的机械化施工,一到夜晚,整个工地灯光通明,把半边天都照亮了。有“斯大林80号”推土机,有“热特”25拖拉机,有“大玛斯”自卸车和“太脱拉”,有羊足碾和铲运机。压路机是蒸汽的,和火车头一样冒烟……

那时候,刚解放时间不长,所有的人都有冲天的干劲。工地上每天都加班,工地上也搞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敲锣打鼓的很热闹……

工地的施工进度十分快,周总理和中央领导都很重视。好像时间不长,候机楼、塔台楼、停机坪和跑道就能看出模样了。1957年春节刚过,工地上空就不时传来飞机的隆隆声。飞机飞得很低,连飞机上的人向地面挥手都能看清楚……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1958年2月2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宣布,一座现代化民航机场的主要工程已经完成,从3月1日起开始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新中国民航也从此有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备、条件较好的民用机场。这个新建机场就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第一次大扩容:周总理亲定扩建计划及候机楼设计方针

刚刚建成时,首都国际机场仅有一座小型候机楼,称为机场南楼;原跑道长2500米,宽80米。1965年,机场进行了扩建,将跑道延长至3200米、增建了6个停机位。

(下转第2版)

2019-09-30 梁惠成 ——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成长到大兴机场的诞生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682.html 1 3 与时俱进的“第一国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