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积极引导超低能耗建筑建设。
建筑节能是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已经开始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超低排放的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9月1日起,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正式实施。“这个标准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国家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将在零能耗建筑领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徐伟认为,《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建筑能耗更低
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先后经历了30%、50%、65%三个阶段,尤其在公共建筑能耗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现阶段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已全面普及,提高了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推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正在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9月1日起实施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中,对“近零能耗建筑”做出了定义:其建筑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至70%以上。
在此之前,我国建筑领域已开始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在河北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内,有一栋获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和中国超低能耗建筑联盟双认证的单体住宅建筑。建筑内没有集中供暖,仅靠被动房相关技术,就可实现冬季室内平均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238平方米的房子,仅采暖这一项每年可以节约将近4000元。
多省绘制产业蓝图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引领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随后,山东、河北等省市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的政策和技术标准陆续出台,在财政补贴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优惠。特别是今年以来,黑龙江、上海等省市先后出台了超低能耗建筑的相关技术标准。
山东省于近日印发《关于实施绿色建筑引领发展行动的意见》。根据《意见》,山东省要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并围绕围护结构等关键环节,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探索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据悉,山东省自2014年开始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至今已有省级示范工程6批53个,总建筑面积达106万平方米,覆盖全省16市。
从河北省住建厅了解到,自2014年开始,河北省级财政每年给予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补助资金,现已累计超过4400万元。河北省于2015年2月颁布了国内第一部《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组织编制了河北省《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构造》《被动式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截至目前,河北已累计建成超低能耗建筑18个,建筑面积27.52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237.22万平方米,竣工和在建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居全国首位。
超低能耗建筑正逐渐成为未来绿色建筑的必然趋势,未来将带动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施工管等行业的发展,或带动上万亿的市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开始重视被动房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标准也陆续出台。但是,其中很多标准仍处于理论状态,因此,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标准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评价标准的完善和监督机制的构建也应该尽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