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首届国际规划历史与理论论坛在南京的东南大学开幕。论坛以“全球化视野下的规划历史与理论”为主题,旨在为中外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为创新国际视野下的跨学科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进行学术支持。
报告环节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历史与理论学者的9场精彩演讲组成。
英国雷丁大学教授、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秘书长、《规划理论》期刊主编安吉莉可·切提帕拉姆对传统规划范式提出了质疑,将复杂性理论引入新的规划认识论中。
南澳大利亚大学艺术、建筑和设计学院副教授,国际规划史学会(IPHS)主席克里斯汀·加诺特介绍了南澳大利亚州的规划思想的演变以及历史上不同时期国际规划思想在南澳大利亚州的应用。
法国远东学院曼谷中心主任和仰光中心主任雅克·莱德详细介绍了一个目前尚处于研究空白的古代缅甸王权——阿拉坎王权的发展及衰败的历史过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丛书主编董卫带来《佛教文化背景下的缅甸古都历史研究——以妙乌和因瓦为例》的报告。董卫从城市群的研究视角出发,首先关注曼德勒古都群和阿拉干都城群,再逐步聚焦到因瓦古城与妙乌古城,找寻古城之间的文化联系,进而研究古城的格局特征,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规划视角》期刊主编约翰·戈尔德教授通过对《规划视角》投稿论文的分析指出,目前规划史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靠经验推动,普遍缺少理论框架。他用“遗产”的概念解读城市重要事件,关注城市“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话语框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丛书执行主编李百浩从寻找古代与当代的“城市规划”相对应的术语入手,系统地阐释了“城市规划”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以及这种演化背后的原因。他结合中国历史思维与现有的规划体系,提出要加强“都市规画”层次的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浩系统地阐释了在195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实现从近代向现代转向的过程、机制与特点,以及其对于后续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影响。李浩阐述道,中国1950年代城市规划转向对规划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奠基作用,不仅创造了独立的制度和体系,创造了大批精品规划范本项目,还产生了一批具有实战能力的规划师,并且为其未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配套服务。
深圳大学教授王鲁民基于大汶口尉迟寺遗址的考古资料,提出尉迟寺遗址实际上是一个聚落中心、并且已经存在一个覆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更广域范围的聚落体系的猜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武廷海指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在中国历史上多使用更为广义的“规画”二字,并非“规划”一词,顾名思义,就是用“规”来“画”城。根据史料记载和合理推测,反推用“规”来“画”城的过程和平面布局框架,将得出的“规划图”与实际“竣工图”进行比较,发掘和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展现出大视野、大历史的特征。他强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全球化视野下的比较与融通,以比较的视角,关注世界性的区域文化互动、融合及其差异的动因和影响。
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全球化时代下中国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如何与世界接轨、加强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将历史与理论联系起来思考规划研究至关重要。
(学委会 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