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断电缆、电信光缆,挖漏自来水管,挖破燃气管道……近年来,野蛮施工导致的造成地下管线被破坏的事件不胜枚举。这些事故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更多公共安全隐患以及次生灾害。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野蛮施工”这样的顽疾该怎么治?
多因素让施工破坏屡禁不止
在城市中,不论是建筑施工还是室内装修施工,都需要在相关部门登记或办理施工许可证,才能正式开工。一般来说,与电力、水务、燃气等产权单位交底通气、施工前探明管线等,都是业内熟知的固定动作。但这些固定动作经常被存有侥幸心理的施工方省略掉。
有专业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的业内人士认为,可能并不仅仅是“存在侥幸心理”。他表示,现在施工不像以前都是人力挖掘,而是利用大型器械,比如挖掘机或者钻探机,很难控制力度,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损毁管线,很难百分百避免。
也有建筑工程从业人员透露,现在业内很多施工方责任心不够,存在层层外包、急赶工期等情况,容易导致“盲开工”。“当项目层层外包出去之后,了解情况的人,与真正施工的人,缺少全方位交接的流程,导致施工前不与电力、燃气等部门沟通,更容易出现事故。说到底,还是犯错的成本太低了,导致相关责任方觉得无所谓,就算出了问题,也没多大影响。”他这样说道。
根治还需技术层面求突破
野蛮开挖对地下管线无所顾忌的破坏,源于法理不彰,成本太低。因此,从根本上杜绝野蛮开挖,必须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引入法治轨道。2014年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违规建设施工造成管线破坏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此后,深圳等城市通过地方法规的建立,将“依法追究责任”具体化,如《深圳市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办法》就建立了“最高十万元罚款”“承担赔偿损失”等“双罚制”,有些地方还利用信用联合惩戒和“黑名单”手段来遏制野蛮开挖。
法律是治乱的必然手段,却不是终极手段和唯一依赖。杜绝野蛮开挖,还需要从技术层面寻求突破。一直以来,地下管线家底不明,数据丢失严重导致施工开挖时难以做到精准定位。基于此,有必要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摸清家底,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对新建地下管线实行规划统筹和规划管理,将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拉直、理顺。同时,建设单位应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利用声波振动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位,防止开挖误伤。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地面以下的管网线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本来就与图纸不完全相符,开始的规划就没做好,导致挖断事故频发。如果想要根治,或许得靠推广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全称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就是在城市的地下单独建造一个隧道,把电力等工程管线都放在这个隧道里面,装上专门的检修口和监测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今后,线路如果需要扩容或者维修,工人可以通过检修口进入管廊施工,再也不用开挖道路。同时,管线们都住进“地下宿舍”后,外面有厚厚的混凝土壳保护,就不怕受到野蛮施工损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