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19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以下简称:城博会)召开,中国二十冶集团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二十冶BIM中心负责人徐宁博士受邀参会,并在“2019BIM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发展论坛”上发布了题为《中国二十冶企业级BIM建设发展》的创新成果。
论坛由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指导、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围绕“BIM技术在推动建造过程、运行过程的集成化、数字化成果贡献,以及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资源构建,基于大数据、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主题展开,邀请了行业内建设单位、施工总包单位、软件企业等多个知名企业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
论坛上,徐宁以目前“建筑业新常态”总结了“全过程BIM应用模式显现、项目盈利模式发生变革、BIM成果难以量化,以及多项目、多平台、多系统并存”的“BIM新常态”,从“BIM如何推广”“BIM如何落地”“BIM如何创效”三个维度分享了中国二十冶集团公司BIM应用发展模式及实施成果,并通过BIM实际应用案例进行了具体阐述。
据悉,中国二十冶集团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重要骨干子企业。中国二十冶集团BIM工程中心成立于2014年7月,现有专职团队19人,含各二级分子公司BIM分中心成员在内,目前已具80人的专职团队规模。自成立以来,BIM工程中心带领各二级单位BIM分中心已完成近300个项目的BIM应用工作,获得全国最高BIM赛事中建协工程建设BIM大赛一、二等奖在内的各类奖项近50个,主编完成《综合管廊工程BIM应用》等国标图集,参编完成《BIM成本管控》等教材,正在进行雄安基础设施第一标的BIM应用工作,同时,正在积极参与《中国建造2035战略研究》的课题攻关。中国二十冶集团BIM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BIM技术的准确定位和理解,以及在BIM推广、落地与创效方面独到的发展模式。
中国二十冶提出“BIM新常态”概念
日前,建筑业从发展增速降缓已经进入到平稳发展期;企业经营依旧较难、合同转化率低、资金回款慢、人口红利进一步消失、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资质改革不断加剧,有些建筑企业从“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有些企业从“建筑承包商”向“城市运营商”过渡,建筑业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不断涌现。
在此“建筑业新常态”下,面对行业BIM发展特点,中国二十冶集团提出了“BIM新常态”概念,总结为“全过程BIM应用模式显现,项目盈利模式发生变革,BIM成果难以量化,标准化与个性化对立统一,BIM竣工模型重要性加大,多项目、多平台、多系统管控模式凸显”等内容。
做好顶层设计 自上而下 全面推广
中国二十冶集团BIM发展一直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示范引领、坚持分步实施”的三个原则。现已制定系列BIM制度及管理方法,发布了《BIM技术推广应用三年发展规划》、《BIM技术应用管理办法》、《BIM技术应用评价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每年发布新的《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BIM应用示范、试点项目清单》;集团公司BIM工程中心及各分子公司BIM分中心上下齐动,总体按照BIM“全员参与,两级启动,三级管理,业务集合,任务分工,过程考核,联合推动,每步量化”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同时,各BIM分中心也积极创新BIM推广模式,由“要我学”变为“跟我学”,自上而下开展总工序列BIM培训和考核;BIM分中心发展在总部年度科技创新指标中占有20%的权重;每季度对BIM分中心考核时,按照BIM分中心体系建设、实际BIM工作痕迹、所在分中心承担总部BIM引领、各二级单位项目投标及项目方案编制的BIM应用普及程度、BIM工作亮点进行评价,并对二级单位BIM示范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以现有BIM示范及试点项目为重点,以搭建项目级BIM 5D管理平台为切入点,加快集团公司BIM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现阶段示范项目均已经在BIM 5D平台中上线运行。此外,建立了《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员工资质证书管理办法》、《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培养制度,做好BIM人才的选用育留。截至目前,已经组织BIM基础及高阶培训30余次,共计培训BIM技能人才超过1000余人次,保证了BIM的快速发展。
结合现场实际 聚焦业务板块 精准落地
BIM工程中心设置BIM造价咨询部、BIM技术咨询部、BIM信息管理部3个部门,从三个主要方向推动BIM应用落地。以土建结构中的钢筋算量为例,在经营管理部的指导和支撑下,BIM工程中心除能为项目提供图纸精确预算外,钢筋建模精度已达下料级,通过钢筋翻样、下料及损耗率的控制,已完全具备与甲方和分包的审核对量能力。同时,积极拓展算量应用,针对板坯棒线辅助基础、旋流池等特有冶金建造工程以及综合管廊腋角钢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钢筋等现有算量软件难以快速高效实现的建模问题都一一攻克,形成了中国二十冶集团特有的工程算量解决方案。此外,应用《一种大型冶金工程总体BIM模型构建方法》等自有BIM关键技术,在冷轧硅钢、烧结等冶金大型工程BIM总体模型构建上摆脱了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的束缚,在冶金复杂安装工艺模拟安装、仿真优化分析应用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
做好BIM量化,做实BIM创效
BIM创效包括BIM创造效益和提高效率两部分内容。自BIM工程中心成立以来,就以BIM创效作为根本出发点。“10项目BIM创效2487万,信不信?等你来评判!”这是中国二十冶集团第二届“复兴杯”BIM大赛展板上的口号,在第一届“复兴杯”BIM大赛的基础上,中国二十冶集团第二届BIM大赛创新比赛模式,以项目实际创造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其大赛负责人表示,“BIM成果量化现阶段是有些困难,但不是不可以做到。通过第二届BIM创效大赛的开展,每项目在统计形成的实际BIM创效金额时,会找所在项目部和分公司领导签字,如何让领导确认和信服,需要拿出数据、照片等佐证材料。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来二去的反复确认,让项目部和二级单位领导发现BIM的价值,也让BIM的创效金额回归一个理性区间”。
此外,中国二十冶集团积极推动BIM创新管理,发挥BIM在组织、流程及数据共享上的高效作用。在BIM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自2013年就开始了BIM创新管理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BIM协同框架研究》、《基于BIM的大体量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研究》、《装配式建筑BIM设计模型审核技术研究》、《基于BIM的施工技术交底研究》、《基于BIM的PC建筑资源管理研究》等多项英文创新成果在国际会议及期刊上发布;中国二十冶集团已经形成用成本、进度、质量、安全集成管理思想推动项目精细化管理,充分提升了公司的管理创新水平。
正是由于对“BIM新常态”的有效理解,中国二十冶集团企业级BIM建设不断稳健、快速地发展。同时,中国二十冶集团的BIM推广、落地和创效的论坛为建设行业单位如何优化BIM推广方式,提高BIM技术深度创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分享,拓展了建设思路。
(见习记者 王礼卿 通讯员 宁博)
中国二十冶集团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二十冶BIM中心负责人徐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