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综合

一套方案解决“N”大难题

北京住总企业新型学徒制来了

“倘如船和帆能够捕捉天庭的微风,必将有人勇敢地踏入那片虚无。”这是庞立阳很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北京住总集团住三公司装配式建筑施工员,他对钻研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始终保有极大热情。如今,庞立阳即将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住三公司的职工,又是装配式技能专业的学生。像他这样即将重新走进课堂“深造”的“新学徒”,目前集团内已有500余人。

今年10月,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北京住总集团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工作要求,以人力资源中心为承办主体,全面启动了住总集团职业技能提升三年专项行动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计划,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多措并举开启住总工匠培育新模式。

四大转型,“1+1”也能大于2

在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职工和企业双方往往面临着培训对象定位不准确、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联系不紧密、工学矛盾难以协调、培训激励不足、培训费用较高等诸多困境,无疑大大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职工参训的积极性。而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的则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育和科学实施方面实现了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主体、培养载体四大要素的转型,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学场地由教室转向“车间+教室”。 作为国内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排头兵,住总集团为打造好首都装配式人才培养的“生态链”,特别向北京市申报了装配式建筑学徒工种,并依托科技公司住宅产业化基地优势,力争建设北京市建筑业首个装配式新型学徒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立,将弥补“满堂灌”式授课的不足,带来系统化、情境化、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让抽象的概念在现场被理解,复杂的技术在实训中被掌握。

——紧缺工种率先成为首批培训重点。通过人才培育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在教学对象的选择上,集团公司把装配式建筑、电工、消防工程技术人员、智能楼宇管理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人员、测量放线、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管道工这八个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紧缺工种纳入首批重点培训范围。未来,集团还将结合北京市用工需求实际,逐步拓宽学徒工种申报类型,如:无人机驾驶操作、多媒体制作等。

——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双导师”。跟年轻的庞立阳不同,有着丰富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的住一公司质量部经理、高级工程师刘海泉已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正寻思着如何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传授下去。企业新型学徒制让他的愿望落成了。企业导师、院校教师联合培养,让学徒再也不怕“纸上谈兵”,有时遇到了瓶颈,导师三言两语的点拨就能把学习引向深入。为了不断提高带徒的针对性,导师们也会“逼”着自己不断学习前沿知识和技术,教学相长扶助学徒成长成才。

——培养载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徒了解工序,企业也熟悉学徒,以企业为培养载体的“本土化”培训压缩了人才培养周期。目前,集团与拟签约的合作学校仍在持续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中,力图创新和完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并紧密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双方培养重点,最大程度挖掘教学资源,形成课程设计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专业定位与结构优化相协调、岗位定位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培育职责与互惠互利相统一、专管机构与校企合作相支撑的培育机制。

保障有力,工学不再是矛盾

如何解决好培训过程中的“工学矛盾”,一直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难点之一。为了让学徒在繁重的工作中快乐学习,在高强的压力下轻松培训,在有限的时间中补齐短板,集团公司巧妙利用智能化服务,为培训工作做好“加减法”,真正实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目前,利用北京市人社局已有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集团公司在线上即可完成培训申请、过程管控和资金审批等一站式服务。并以此为契机,依托自有信息化技术团队和专家资源,自主开发集团新型学徒制信息化课程和管理平台。通过应用SaaS技术,搭建起“学员管理平台、学徒信息平台、规范服务平台”三大智能延伸保障体系,不断开拓人力资源增值服务功能,整合就业岗位资源、教学课程资源、创业辅导资源和职业鉴定资源,推动职业培训智能化、共享化服务,实现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培训工种与就业岗位、培训实施与效果监管的有效结合。

想象一下,远在培训学校数十公里之外,学徒们正通过“远程直播录播”“在线教育平台”“微作业”等线上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将显著减少师生在企校之间的奔波。目前,企业和学校还在共同构思策划协调排班、微信群答疑、生活化服务等保障手段,着力解决“一地多工种、异地同工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

用好政策的“指挥棒”,才能打造人才的“练兵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训费用是由企业列支和政府补贴共同承担的,使得“学徒培训拿工资,导师带徒领津贴”成为现实。除此之外,集团还坚持“激励并行,育树结合”的原则,依据上级有关政策,研究建立与薪酬晋升对应的集团“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即:凡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考核成绩优秀的学徒,将推荐评选住总工匠大师或住总工匠;学徒期间在技术创新、工法突破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及技能竞赛优胜者,将给予一次性奖励和工资晋升等激励,把政策红利全面覆盖到每名参培人员。

建楼育人,工匠从这里起航

学徒学到了真东西,自然而然就对自己的岗位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会更加重视工作和产品质量。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为此,集团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落地上突出一个“实”字。

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培养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作为培训合格标准。其中,中级技能40学分,高级技能80学分,1学分对应16学时。原则上,集中培训和岗位实践二者课时比为1:1。待培训期满,学徒参加统一理论知识、实操考试两项考核,成绩均合格者,颁发院校毕业证书或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合格证书,并鼓励继续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等。

在岗位实践阶段,集团还创新提出了创建首都建筑行业专业技能攻坚人才新型学徒引育提升平台,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共育的职业人才培养格局。通过适时组织业内有影响力的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企校双导师和行业攻坚导师的指导作用,聚焦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每名学徒的职业能力水平,提高培训成果转化率。

培养技能人才要少些浮躁,多些定力,厚积薄发。除了让学徒们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对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实干创新等品质的“隐性学习”,集团还专门设置企业文化等专项课程为“新学徒”注入荣誉感和获得感,为双方带来实打实的“培训红利”。

下一步,集团将结合申报情况,在市人社局指导下与满足条件的学校签约合作,与各申报单位和每名参学者签订培训协议;同时,通过导师上报情况,组建住总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制专业导师队伍和专班管理团队,保障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实践以及日常工作的及时准确对接,真正实现“教你所学,学你所需”的职业人才培训目标。

“我想成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大国工匠’!”加入“新学徒”队伍,庞立阳说这话时更有底气了,他的梦想正散发出彩虹般绚丽的光芒。

(周虹 刘昕曌)

2019-12-09 一套方案解决“N”大难题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5807.html 1 3 北京住总企业新型学徒制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