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A0420191216C版:

河北大地一个壮美的故事

程才实

唐山,那个曾经发生毁灭与崛起的神话般故事的地方,在她英雄的伟大的怀抱里,我那模糊的泪眼又一次看到了什么呢?

矗立于市中心区高大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四根花岗岩石料贴面的梯形碑柱,上端造型犹如伸向天际的四只巨手,寓意人定胜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碑名、镶嵌于碑身半腰的长方形不锈钢匾额,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下部四面八块紫褐色浮雕,寓意全国四面八方对唐山的支援。

抗震纪念碑主碑北侧不远处,有一座宛如残垣断壁、黑色大理石的废墟式建筑,那是抗震纪念碑副碑。正面镌刻着碑文,背面是地震烈度分布图。碑文有言:“今日之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默读碑文的时候,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病中的他得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吃力地叮嘱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要安排好灾民生活……他老人家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就是关于唐山抗震救灾的通报。唐山市历史学会原会长、我的挚友曾文友著,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领袖与唐山》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被外媒称为“从地球上抹掉了”的唐山,始终被一眼不眨的“观察家”们注视着。

巨大的浩劫刚过,活下来的人顽强地站了起来,在瓦砾堆上开展自救、互救,与无情的天灾进行不屈的斗争。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10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全国近300个医疗队伍2万名医务人员,3万名工业、交通、邮电等方面的干部职工星夜兼程,火速抵达唐山地震灾区。

从发生大地震到1976年底,唐山地震灾区相继完成了抢救伤员、恢复道路交通、搭盖简易房,集中力量安排群众生活,解决全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医疗等问题。这次唐山大地震,还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等种种的“不可能”与“难以置信”。

震后7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10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20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1977年底,90%左右企业简易恢复震前生产能力;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接近震前水平;1979年,则超过震前水平的8.8%。

唐山重建面临的最突出和最大的问题,是市区几十万户灾民住在简易房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把灾民住房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大规模施工的1980年和1985年,竣工住宅分别占房屋竣工总面积的73%和71%。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唐山,成功地解决了百万灾民的住房问题。

唐山重建浩大工程的完成,外因与内因的作用同样是伟大的。这里有一组令人非常感慨的数字,它们同时又是一组颇具温度的数字。

援唐队伍完成的勘查和地形图测量,占总任务量的90%;完成的住宅建筑设计,占总任务量的2/3;完成的房屋建筑面积,占竣工房屋总面积的50%,其中住宅完成占60%以上;唐山震后重建的岁月里,援唐施工队伍达60多个、11万多人。

唐山人民奋斗着,期待着。一个更加令人瞩目的日子,一个凝结着汗水、泪水、精神、意志,乃至鲜血的伟大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公元198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10周年,1万多名唐山各界代表聚集在庄严肃穆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隆重举行大会,宣告唐山重建工作基本结束。那一刻,我本人也有幸站在了其中的一个位置上,见证了这个伟大日子的伟大时刻。

蓦然回首人们发现,在世界地震的“记事本”上,清晰地呈现着这样的事实:1906年4月28日,美国旧金山被大地震摧毁,30年后才逐渐恢复生机。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再次发生大地震,20年后东京、横滨两市才得以恢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漫长的历史上,因地震导致民不聊生的事例不计其数。而新中国的1976年,因地震遭受灭顶之灾的唐山,震后10年基本完成了一座城市的重建工作。

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唐山市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翻开唐山市百余年的史册,获得如此殊荣还是第一次;在全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史上,由联合国授予一个城市政府如此称号,也是没有先例的。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考特·拉马昌德兰博士宣布获奖名单时,称唐山是“科学而热忱地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杰出的典范。”

作为唐山地震的亲历者、地震重建的参与者、唐山重建史的研究者,作为唐山申报联合国人居奖文件的起草者,我在内心祝福:为我们居住的地球,为我们伟大的祖国!

2019-12-16 程才实 程才实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5901.html 1 3 河北大地一个壮美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