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1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2019年会在北京首钢园区召开,会议主题为“制度保障·共同营造”。
本次会议聚焦新时期形势下,如何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城市设计制度的作用、如何在存量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方法营造高品质城市,旨在探讨城市设计制度对存量规划所发挥的作用。
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子瑜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自委总规划师、北规院院长施卫良,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世忠分别致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城市设计处副处长王希希、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以及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及参会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12月20日上午在首钢园区举办了“制度保障·共同营造”学术会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引分别做主旨报告。
段进在报告中指出了“国家重视、地方需求”“规-建-管全过程”“法定化地位”“分层分区分项编制”“精细化管理”“自下而上兴起”等新时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六个方面的趋势。报告在上述六个趋势基础上,对未来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了展望。在城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城市和人民都需要城市设计的背景下,报告提出了城市设计应探索以专项规划方式实现贯穿规-建-管全过程、进入相应阶段的法定机制、分层分区分项编制、与土地出让条件相结合、进行社区和街道层面的自下而上探索等具体研究和工作方向。
王引的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探讨了北京市城市设计系统工作。一是“规则下的形态”。从北京城市形态的历史变化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约束人类的规则,人类在规则的约束下建设乡村与城镇从而确定了形态。二是“规则下的振动”。通过北京出台的高度控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院落设计等相关政策文件介绍了北京城乡建设管理中的城市设计要求,指出城市设计学科通过技术服务及法律规则将其应用于现代城市的营造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规则下的共鸣”。报告介绍了大望京规划、东四南史家胡同院落微更新等北京城乡建设活动中的设计实践,提出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大框架的指引,也需要丰富的变化,以满足民众不同的需求。四是“规则下的翅膀”。报告对城市设计的内涵、制定者与执行者进行了探讨,提出如何将城市设计思想融于城市建设的规则之中,既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把控,又留出一片空间让民众自由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王颖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梁思思,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杨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黄卫东分别做实例报告。
12月20日下午,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和参会代表在新首钢园区进行了现场研讨。新首钢园区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的办公地,也是北京城市更新的优秀典范。新首钢园区在充分保留首钢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更新改造,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所长鞠鹏艳在《首钢变迁》报告中介绍了首钢百年的发展脉络,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奥运到冬奥,体育赋予首钢新的活力,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综合性转型:文化历史的复兴、产业职能的转型、生态资源的重构、人本活力的复兴。报告介绍了首钢转型的战略实施方法,在规划管理的详细层面上所做的一系列技术、政策上的创新,密切关注了历史文化和空间规划的关系,重视整体的管理和统筹。作为历史价值极高的老工业区,首钢的成功转型丰富了首都十字轴的西端,承载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价值,融合山水钢城打造了新地标,为实现保护性改造打造了新示范。
12月21日上午,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和参会代表在王府井地区管理委员会进行了现场研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副院长参加研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婧做了《王府井步行街诞生记——讲述规划背后的故事》报告,为与会专家讲解了王府井步行街近二十余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城市设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选取了“柏树胡同-甘雨胡同-西堂子胡同-和平宾馆”“煤渣胡同-王府井东街-校尉花园”“277号院项目-蛇形美术馆”“和平菓局、张秉贵纪念馆”四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研讨。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王府井地区管理委员会、帝都绘工作室协办。 (规划学会)
参会代表深入实地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