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六:提升工程品质
质量与安全,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年少不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印发红头文件,反复重申要点出台新举措,2019年最重磅的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莫属,而且由国办以92号文转发。
这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开宗明义:“建筑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事关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把质量与安全紧密相联系,更把安全从施工者扩展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根据指导意见,住建部要求,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创新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监督执法,完善质量监管制度;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强化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健全支撑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加强社会监督,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旨在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总体水平。
与此同时,住建部2018年印发的《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深入地区、企业、工程,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落实举措和创新经验。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是住建部根据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作出的重要决定,是改革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举措。其主旨是完善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企业质量安全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两个文件相得益彰,剑指“质量与安全”,目标: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梁恵成)
热词七:区域战略实施
2019年,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规划陆续出台并实施。
2019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的第五年。年初,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时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在协同发展战略带动下,京津冀区域也在2019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政策带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等各方面力量为区域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雄安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构成北京新的“两翼”,被称为“千年大计”。2019年1月2日,《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的批复》正式公布。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正式由东城区搬迁至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标志着“千年大计”正式从规划设计、启动实施阶段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相继出台实施,纲领性文件的正式出台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列为重大国家战略。
此外,深圳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举措落地实施,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进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促进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呈现出全国“一盘棋”,多点开花,将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 (记者 吴真平)
热词八:“挂证”整治
伴随着近年来建筑人才市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供需不平衡,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已经从小范围的个体问题发展成了业内知道却不能说的“秘密”,央视在3.15晚会上更是直接点名了建设行业“挂证”现象。
任其发展对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危害日渐突出,早在2018年11月,住建部联合七部委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的通知》,明确“挂靠”是违法行为并且给企业期限,要求企业自行整改。
从2019年2月开始,为期9个月的建筑领域挂证专项整治战役正式打响,住建部、人社部等多部委协同查处建筑类、设计类证书挂靠。据统计,在2019年期间,32批次共通过一级建造师重新注册的人数多达14.1万。其间,各地频频撤销、注销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专项整治工作效果显著。
在该次全面整治的自查自纠阶段,各省住建系统积极陆续向所属企业下发“存疑名单”并对外公布,从各省对外公开的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的“挂证存疑”总量在百万级。4月起,“挂证”整治进入全面排查阶段,住建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平台公布了各地“挂证”投诉举报电话及邮箱、网址。新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也将“行政处罚”“职业资格”等内容加入征信信息。住建部也对“四库一平台”中各地区省级工程项目数据库进行了标准化升级,利用大数据封堵挂证,并要求结合参保缴费、人事档案等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比对排查,重点排查参保缴费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情况。为更好开展整治,明确退休、军队自主择业等6类情形原则上不认定为挂证。
随着全面整治工作有效开展,预料之中的蝴蝶效应陆续显现,部分企业因建造师人员不足被责令整改或被撤销企业资质。“挂证”的价格也是一落千丈,多数挂证者宁愿退出而不愿涉险。业内人士表示,这才是健康的市场营商环境。 (记者 时永庆)
热词九:招投标改革
2018年是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深化改革、加强监管的一年。这一年里,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多次发文,强力推动着这一领域的进步与革新。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本年度招投标领域最鲜明之特点。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为首,《征求意见稿》由发改委公开发布,共修改58条,增加28条,删除2条,仅8条不变。修订内容主要涉及推进招投标领域简政放权,提高招投标公开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落实招标人自主权,提高招投标效率,解决低质低价中标问题,充分发挥招投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功能,为招投标实践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以及加强和创新招投标监管等内容。
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招投标领域改革的题中要义。从年中国务院发文,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投标报名、招标文件审查、原件核对等事项;到年底住建部发文,优化招标投标方法、缩小招标范围、优化招标投标市场环境,招投标领域改革的步伐始终遵循着更好服务于市场的轨迹前进。
加强监管是今年招投标领域紧绷的一根“弦”。多部门发文均对招标投标活动中各方主体责任作出明确,同时也加大了信息公开、事中事后监管、信用惩戒的力度。以四川省为例,上半年共有80名评审专家因为各种违规行为被处罚。
招投标全过程无纸化是今年招投标领域的技术趋势,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发布《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招投标全过程无纸化在线电子交易和电子化监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结位列其中。
修订法规、明确方向,招投标领域改革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幅迈进。也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各项措施能够更加落到实处,让市场感受到更多“春风”。
(见习记者 张翼翔)
热词十:清欠
清欠工作关系着建筑市场的经济秩序规范,也深刻影响着企业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稳定。2019年,我国政府在清欠农民工工资、清欠工程款等方面“出重拳”,(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