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
漫步悠悠绿道,行走在古朴的欧式建筑之间,难免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幽静的蕙苑和兰圃,青砖黛瓦,花窗漏影,古树参天,一步一景都撩拨你的青春。
古意的红楼,沧桑的校史馆,轩敞的五爱堂,国立浙大附中的缔造者竺可桢,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作家郁达夫、陆蠡,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者董希文,中国远征奥运第一人宋君复……在这座古老而神圣的校园,处处流淌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这里是百年名校——杭州第二中学,也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省首批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2019年9月,杭二中东河校区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了新生。10月6日是杭州第二中学120周年校庆日,作为校庆大礼,东河校区的操场成为百廿校庆的主会场,来自全球各地的校友齐聚于此,为母校庆生。
早在2018年5月,为庆祝120周年生日,杭州第二中学先后“打出”两张“庆生牌”:一张是网红文言文公告,喊校友回家看看;一张是东河校区的求是楼和三好楼拆复建项目开工。
此拆复建项目由广厦集团旗下杭州建工集团承建,是杭州建工首个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公共建筑项目。
现场拼装,每块构件都有专属“身份”
求是楼、三好楼拆复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1045平方米,预制率达到20.15%。三好楼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求是楼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式预制构件包括叠合板和楼梯两种类型,构件均由杭构·建工建材公司生产。
2018年10月11日,求是楼建筑装配式PC构件正式开始吊装,求是楼的主体结构正是从一块块构件的拼搭起步的。严国胜介绍,工人们通过预设的拼搭节点,配合高精度安装定位和固定措施,再通过节点的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将叠合板相互结合,形成稳固的整体。当然,在房屋受力的关键部分,仍采用传统的现浇方式,这样可以保障楼栋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样现场拼装的还有楼梯,一整条楼梯在工厂里就预制完成,整体运输到项目工地,再用塔吊吊到楼房中进行安装。
每块叠合板重达1吨,杭构建工建材PC构件生产厂位于余杭区仁和基地,吊装前那么多叠合板是如何运至项目现场的?原来,装配施工前,项目部和PC厂已经提前规划好构件运输的时间、道路、施工现场的通道和存放场地,设置必要的现场临时存放架,并制定成品保护措施。
“三好楼第几层几号板,哪是第一块吊装的、哪是第二块吊装的……全部编号都要标注清楚。”严国胜说,杭构建工建材构件堆场如同一个“菜市场”,摆放整齐的叠合板、楼梯均匀光滑,各自为一个整体,只待安装时“各就各位”。这些构件的“身上”,清晰地印制着相关信息,包括构件编号、尺寸、轴线、生产日期等。
反复校核,尺寸精确到毫米
构件吊装前,项目部、杭构PC厂、杭安吊装队提前两天在项目部举行碰头会,对构件装配连接构造详图,包括构件的装配位、节点连接详细构造及临时支撑设计等进行再次复核。
装配施工前也是做足了准备,项目部按要求检查核对已施工完成的现浇结构质量,根据设计图纸在预制构件和已施工的现浇结构上进行测量放线并做好安装定位标志。按标准规定进场检验预制构件安装所用材料及配件,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另外,吊装设备要满足预制构件吊装质量和作业半径的要求,进场组装调试时其安全性必须符合施工吊装要求。
作为首个装配式公建项目,意味着困难和突发情况随时可能出现。对此,严国胜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碰头”,要求各单位把吊装的工序及可能突发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做到一次吊装成功,并反复校核,严把施工质量。
“每个构件在安装后,都会进行复核,加工精度和安装定位由厘米级精确到毫米级,确保各个部件无缝衔接。然后再经过现场混凝土浇筑,叠合板、梁柱、墙体被筑成牢固的整体。”严国胜说。
技术上,项目实施中对放线及标高测量精度、预留孔的位置要求很高,因此,技术部门要着力提高放线精度,控制在毫米级;预留孔结合综合管线图精确定位,同时实行多程序复核检查机制,确保预留准确。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显现出优势。严国胜说,叠合板、楼梯的工序提前在工厂里完成,在施工现场,无须打磨、裁剪,传统建筑产生的砂浆等建筑垃圾也大为减少,现场建筑垃圾几乎没有。
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一条龙产业优势
“作为杭州建工集团首个装配式公建项目,杭二中项目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施工、制作、安装全部由杭州建工及其下属公司承担,各单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杭州建工‘构件生产-建筑施工-吊装安装’一条龙的产业优势。”严国胜由衷地说,杭州建工及各单位高度重视,紧密配合,无条件为杭二中项目让出绿色通道。
建筑工业化是目前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杭州建工也深刻意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提前部署,整合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产业与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建筑工业化体系。
2017年,杭构·建工建材仁和基地建立了首条PC生产线,标志着杭州建工“新型建筑工业化”战略转型升级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经过两年多的运作,仁和基地积累了丰富的PC构件生产与管理经验。
紧跟时代步伐,杭州建工在技术研发、施工工艺上不断创新,通过成立技术中心委员会、编制装配式建筑内部管理手册、培养BIM技术专业人才和装配式施工管理人才等途径,深化设计能力,建立起一支强技术、强管理、强创新的人才队伍,促进杭州建工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17年,杭州建工获得了“省级技术中心”称号。
作为校庆大礼,杭州建工以最大的诚意为120周年送上最诚挚的祝福。项目的工作得到认可,在杭二中校庆大典上,参加校庆的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杭州市委原书记王国平等省市领导,对三好楼、求是楼整体效果给予高度评价,“造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