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海 焦红旗
今年春节前后,面对肇起于湖北武汉市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由于感染认知带来的渐次变化,使全世界的神经突然紧张起来。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事件不同的是,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浙江温州市境内的D301次动车组与D3115次动车组发生追尾事故,事故发生后,因为第一时间未能对动车追尾事故做出准确的界定,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高铁的品质和安全性很快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看似两件毫不相干的重大突发事件,在国内外引发如此轰动,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公众对重大突发风险的警觉和业内能否在第一时间给它做出科学的结论与应对之策的高度关注。
人们不会忘记,是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老人冒着可能被感染肺炎的风险,从广州逆行武汉。经过调查分析,给出了这种病毒具有“人传人”的传染特性,才使得公众从怀疑转向高度警惕,党中央随即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把阻击新冠肺炎作为当前头等大事,聚集全国力量开始合力阻击。
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因为雷击导致与列控中心设备和轨道电路发生故障而发生的“7.23”温州动车事故,由于信息发布不及时,对国内外广泛关切的问题回应不准确等多种原因,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舆论的风暴很快使得中国高铁名声受到致命冲击,一时间,我国的高铁在国内外舆论场成了过街老鼠,除了高铁行驶速度一再降速,银行也纷纷限制高铁建设的贷款,大量的高铁建设项目工程被迫停工,中国高铁一下子跌入低谷,差点儿被“7.23”温州动车事故扼杀。
虽然说,我国高铁这张金字招牌后来还是挺了过来,重新活跃在世界交通领域,成为我国21世纪引领世界的一张名片。但是,如何应对和尽快弥补高铁装备在面临突发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情况下的短板“危害”,则始终是铁路建设者心中的最大的痛点。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京沈客专河北段项目经理赵波波就是执着于要攻克这个“痛点”的有心人。
2007年,赵波波从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心怀梦想,从与保障高铁建设和运营安全有直接关系工作细节入手,痴迷于对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疑难杂症的研究,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以高铁四电聚成施工现场为平台,先后攻克了包括防雷接地技术在内的20多项技术成果。其中,由他在请教中国通号设计院、国铁设计院和中国经济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基础上,总结设计出来的一套与相关规范“兼容”的防雷接地施工标准,经受了2018年到2019年连续两个夏季的十几次极端天气考验。2019年年底,这项技术标准已经向参与京沈高铁四电施工的中国通号公司、中铁六局和中铁十七局,以及后续接管单位北京电务段和唐山电务段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和欣喜的是,年轻的赵波波和84岁的钟南山院士都是长年坚守在工作一线,对一线的情况他们最熟悉,又都是执着于工作、执着于观察问题、执着于分析问题、执着于解决问题的有心人。弥补诊断和解决“痛点”的刮板,正需要一大批像他们这样扎根于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创新攻关骨干。
相比发生在医疗领域和铁路行业曾经突然发生的新冠肺炎和“7.23”温州动车事故,在我国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诸多实体经济体系中,还有很多已知未解和未知的“痛点”,不仅事关企业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还事关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环境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否如期实现。
执着于关注“痛点”与应对“痛点”制约的短板,执着于分析“痛点”与应对“痛点”制约的短板,执着于解决“痛点”与应对“痛点”制约的短板,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内尽快回应社会关切,既是众多产业工人阶层的期盼和责任,也是研究院所的期盼和责任,更是公众社会对产业阶层和科研院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