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明虹阳
东经34°,南纬19°,这里是与中国直线距离近10000公里的莫桑比克索法拉省戈龙戈萨县蚌圭镇。
中核华兴承担施工设计和建设的中国对外援建项目——索法拉职业技术学校就坐落在这里。
这里气候炎热,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中核华兴项目团队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践行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不仅带着先进技术“走出去”,更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联动亚非、凝聚深情的“友谊之歌”。
共饮一井水
常年天气干旱,充足的水源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种奢望。
2019年5月底,由于持续干旱,项目现场唯一一口井出水量从每小时3立方米骤减至0.7立方米,已经严重影响施工生产。缺水的不仅仅是项目部,项目部了解到整个蚌圭镇只有一个出水量不到每小时1立方米的手压井,当地居民的饮用水也已出现严重问题!
统筹考虑现场施工和周边居民饮水,项目部决定重新打井,并把水井选址尽量向红线外部周边居民区靠拢,方便当地居民取水。
6月中旬,新水井出水那天,当地居民聚拢在水井边,就像庆祝重大节日。一群群当地的大人小孩儿,光着脚丫、拎着水桶、头顶水盆过来接水。他们黝黑的脸上漾出灿烂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喊着“China,China!”也许,一口水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更是希望。
水井出水后,项目部特意在当地村长家里接通了一个水龙头,供当地村民使用,并告知村民,将来会有4口水井在项目竣工前接通,供学校和周边居民使用。
曼纽尔的变化
开工不久,有一个叫MANUEL MIN(曼纽尔)的当地农民到项目应聘。虽然当时的他衣衫褴褛、灰头土脸,但他眼底的期盼和向往,让他留在了建设现场,成为现场一名建筑工人。
曼纽尔没上过几天学,之前也没在工地干过活,但他服从管理、主动学习、踏实肯干。在中方人员的帮带下,他很快通过自身努力,适应了现场管理要求。如今曼纽尔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搅拌机操作工。
像曼纽尔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项目部在当地共聘用了59名劳工。为帮助他们成长,项目部克服沟通障碍,开展“带思想解疑惑、带文化促融合、带技能促成长、带业绩树品牌”的党建活动。通过党员团队与聘用工人结帮带对子,组织外籍劳工班前教育、技术交底和技能培训,这些人如今都能较好地胜任工作。
随着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项目团队在为莫桑比克援建学校的同时,也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提升了工作技能,支持并帮助当地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与当地居民一道共谋发展。
爱心文具漂洋过海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戈龙戈萨县蚌圭小学文体用品匮乏,项目负责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将情况反馈到国内。得知这一消息,中核华兴立即组织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并将爱心款集中购买文具等物品,给予非洲当地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今,30个足球、10个篮球、50盒水彩笔、600本作业本、1200支中性笔、500支铅笔、360盒粉笔、600块橡皮以及书包等文具与体育用品,已漂洋过海,运达援莫桑比克索法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部,由项目部前往蚌圭小学进行现场捐赠。
“来自遥远中国的一支笔、一本作业本,也许会改变一个当地孩子未来的路。”参加捐赠活动的很多华兴员工都有这样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