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招工难、用工紧张会成为很多施工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紧迫问题。包括复工后,原劳务分包企业可能无法再向工地提供足够数量的劳务人员,或无法按照建筑企业要求的时间提供相应的劳务人员。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建筑施工企业千方百计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取得了成效,值得借鉴。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积极开创“企业组团式订单、政府保姆式服务”的跨省劳务合作新路径。他们按照企业用工缺口清单,与一批疫情防控到位的外省市劳务输出主要县区达成共识,约定两地互把防疫关口,构建合作机制。河南省息县、江西省玉山县等13个县区与该区签订了劳务合作备忘录,特别是河南省息县,专门召开全县视频会议进行部署,对照定海区提供的返工名册,精准排查,组织健康检查,专门落实客车接送人员。此外,定海区还采取商谈邀请函、视频协商等形式加强与省外县区对接,切实解决该区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贵州省劳务大县赫章县一是强化线上服务,主动与广东广州番禺区对接,收集番禺区就业岗位;同时建成“赫章县省内省外求职微信群”,将就业岗位通过微信群推荐求职者。通过开展线上就业服务,确保线下服务不断档。二是掌握就业需求。利用疫情排查契机,采取不见面调查方式,通过广播宣传、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了解摸清县内劳动力就业意愿,建立求职意向表。三是精准保障输出。通过对接一些复工地区企业和工地用工岗位,按照人岗相匹配要求,外出前选定就业岗位。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输出即上岗。
河南省社旗县苗店镇政府则以“四招组合拳”,全力保障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按时返岗就业。所谓“四招组合拳”是:
把人员送到“点”。积极联动县人社、交通、卫健等部门及返岗地人社劳动及疫情防控部门,开通建筑农民工返岗“直通车”。组织医务人员对全镇春节前返乡的人员全部进行了访诊和体检,对无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及无重点疫区接触史的人员办理健康证明,针对车辆行驶及经停路线,出具返岗安全证明,确保企业放心接收。对务工人员较多的工地,实行“一站式”服务,保障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工地门无缝、安全到达,确保群众零风险出行和健康返岗。在输送过程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制定运输方案,细化运行线路、途中休息点等,严格安全检测、消毒措施,确保运送途中安全快捷。
把人员送进站。部分务工人员计划从南阳火车站、高铁站乘车出发前往务工地,苗店镇与当地运输公司进行充分沟通,制定到南阳线路客运班车的专项方案,采用定制班车的发车模式,每日两班,实名登记,测温消毒,一人双座,一票直达,实现“点对点”运输,确保及时将健康务工人员直接送到市火车站、高铁站,方便群众迅速重返工作岗位。
把岗位送进村。该镇政府充分发挥“就业红娘”作用,与县产业聚集区、科技工信局、人社局就业办联络,第一时间将县内十余家企业多个用工需求、招聘条件、联系方式等信息,制作成招工简章,通过微信群、朋友圈以及入户走访等方式推送到广大群众手中。同时,把各村疫情防控卡点作为宣传务工信息的重要平台,变疫情卡点为招工点,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把信息送上网。2月18日,苗店镇政府发出《关于疫情期间推介劳务输出的函》,说明清楚全镇无一例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情况,利用头条、微博、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广泛转发;并逐村统计务工人员就业意向,在网上帮群众集中发布“云求职”信,留下各村支书电话、各村技工工种类别及人员数量,面向全国各地用工单位推介苗店劳务人员,助力群众广泛、高效、精准就业。通过信息推广,有惠州、杭州、深圳等地8家企业发来了招工函,招工人数在300人以上。
此外,北京、四川、广东等地联合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各相关单位,采取专车或包车方式“点对点”运送。据悉,经远端筛查合格后,相关劳务人员方能进入统一火车车厢;在集中运送途中,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体温检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戴好防护用品,避免与其他乘客密切接触。到目的地后,再由专车将劳务人员送至施工现场,进行封闭集中管理。
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这些“大招”,为工地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当前形势下稳就业、稳经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