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让“中国心”有力地跳动起来

——踏访中建三局上海齐耀项目(二期)

前不久在湖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创造奇迹的中建三局,在上海的复工项目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3月26日,记者随下基层探访的上海市闵行区建筑业协会领导,冒雨来到由中建三局EPC总承包、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齐耀重工船舶动力配套件生产及产业化能力建设项目(二期)(下称上海齐耀项目)。在工地大门口,一行人经过测量体温、登记、展示“随申码”,走进了这个有13个足球场大小的工地。此时雨已停,干净的路面,整齐的围挡,开阔的场面,在湿漉漉的空气中,中国建筑行业“国家队”大气沉稳的气息迎面扑来。

直面疫情有底气

“该项目占地面积为94492平方米,建筑面积97472平方米,被誉为是我国自主研制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的‘中国心’,是央企和地方共同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首批签约项目。”中建三局上海齐耀项目经理曾智明向记者介绍。

该项目于2019年4月26日正式开工,计划2020年12月31日竣工,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给项目建设添了“乱子”。项目原本计划于春节后2月1日复工生产,但受到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复工。“我们必须直面疫情,决不能让疫情拖了后腿。做好疫情防控,争取尽早复工,让‘中国心’早日跳动起来,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曾智明说。

虽然未复工,但2月2日就有项目部管理人员返岗,到3月初已有20多人返岗,大家积极为复工做着各项准备。项目执行经理詹立伟告诉记者,项目部严格按照上海市及闵行区复工防疫工作要求,成立了防疫工作组,编制疫情防控方案,搭设返沪工友隔离区,积极准备防疫措施、多方筹措防疫物资,终于在3月9日取得复工复产批复,成为闵行区浦江镇最先复工的建设项目之一。

詹立伟介绍,项目部严格实行全封闭管理,日常工作重点是把好“两道门”,做好“三个常规动作”。“两道门”,一是把好工地大门,对进入工地的所有人员进行检测登记;二是把好进入施工区域的通道,通过现场“实名制”门禁通道查验身份,杜绝无关人员进入。“三个常规动作”,生活区每天两次消毒,所有人员每天两次体温测量,每人每天发两个口罩。

“目前,不计算各专业分包单位工人的话,项目部已到位工人有150人左右;项目部管理人员原先共有30人,目前到位20人左右。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目前已基本能保证现阶段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转。”曾智明告诉记者。

不计得失显大气

记者看到,无论在项目办公区、生活区还是在施工场地内,都张贴了防疫标语海报,营造了很好的疫情防控氛围。

问起防疫要增加项目部多少成本时,项目办公室主任周英翰介绍,防疫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消耗性投入,如体温计、口罩、消毒液等;二是非消耗性投入,即管理成本。单口罩,项目部就花费5万余元采购了1万多个。另外项目部还搭建起了配有卫浴的20间集装箱式的隔离单间,这都是额外的支出。初步估算,消耗性投入加上非消耗性投入,每个员工每天因疫情防护增加的成本超过20元。

那么,因防控而增加的成本究竟谁来承担?是业主还是施工方,或者是双方共同承担?曾智明说:“关于这些费用,我们没有跟业主谈过,目前都是由中建三局项目部先行垫付的,我们也不会纠结于此。且关于防疫成本,政府也出台有相关规定,大家遵照执行就行。现在的关键是把项目做好,把落下的工期抢回来,大局为重,其他的我们不会想太多。”

在施工区域,记者看到工人正在从一辆卡车上往下吊运一叠叠模板。詹立伟告诉记者,这是用于地下室混凝土浇筑用的。而说到建筑用材,詹立伟表示因疫情影响,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供应也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一些长途运输的建材如砖、黄沙、石材等,价格都有涨升。混凝土供应也很紧张,周边的一些搅拌站由于原料不足,只能零星供应,直到3月12日后,情况才有所缓解。“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都能咬牙挺过去。”詹立伟说。

激流勇进亮志气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工人正在一个近1万平方米的巨大的敞开式基坑内施工,基坑内钢筋林立,焊花闪耀……

“目前项目正进行到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打桩,做排架……这个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估计再用1个月左右时间就可以封顶。虽然因疫情延后了近40天才复工,但这个目标我们还是会努力确保去完成的。”曾智明表示。

事实上,项目建设还是非常艰巨。项目技术总监韩磊告诉记者:“该项目施工区域广,占地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3个足球场;大单体多,其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单体有7座;这样一个科技含量高的‘中国心’项目,涉及的管线铺设多……同时,项目用工需求急、标准要求高、组织协调难、施工工期紧……这些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困难,项目部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中建三局的“两山精神”,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模范作用。项目部还成立了联合工会,采用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努力打造“三减两降一提升”精益建造体系,减少多余工序,减少作业面闲置,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质量风险,降低建造成本(安全风险);提升工程品质。通过精细管理,进一步打造高品质工程,努力做到“零窝工”“零返工”“零缺陷”“零事故”“零浪费”“零库存”,提升项目部整体管理水平。

“在保证履约的同时,该项目还要争创闵行区文明施工工地,申报评选中国钢结构金奖,这是我们的目标。” 曾智明目光坚定地说。

2020-04-02 张高青 ——踏访中建三局上海齐耀项目(二期)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7218.html 1 3 让“中国心”有力地跳动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