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报道中,笔者分析指出,业内大数据存在输入渠道多而离散;整体规模大而冗余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行业大数据的复杂程度远超出人的“算力”。如果依赖人来进行处理和决策,企业势必陷入一片混乱。这就要求: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需要依靠效能更强大的机器学习来真正驱动数据资产,进一步推动现代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实践。此处所谓的机器学习,正是本篇我们将要探讨的人工智能技术。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企图通过分析数据并复制人类的判断、决定和行为,生成近似人类处理各种问题的智能方案。而基于建筑业大数据的样本素材,人工智能技术将以被动的机器学习生成规范化的解决对策,辅助广大建筑企业把依赖人工的各种工作转移至自动化应用操作,带来明显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进一步实现整个产业成熟度曲线的飞跃。
笔者认为,建筑业是典型而传统的聚集式组织方式,长久以来,业内习惯于“面对面”“手把手”“人盯人”地开展工作。科技化迭代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将驱动建筑企业的建设数据与经营数据,由内而外的连接、赋能与优化,将主动式管理转化为被动式管理,让传统建筑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人工智能驱动建设数据:打造全方位辅助作业的机器管家
建筑业的场景跟其他行业不同,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高度非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伴随出现的是大量难以简单决策的特定数据。比如,当现场的施工人员临时要请病假或者突然离职时,不同的项目工地并不存在统一的处理标准,往往需要一事一议,甚至专事专办。但当诸如此类的小情况“多点开花”,就容易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大规划。而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之中,能够在出现外部事件时,自主收集多维度的信息,打包一个数据单元,通过自动寻址、自动连接一个甚至多个相关的数据库,对是否需要改变或重新分配任务进行判断,进而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相应的工作计划,使人工、材料、设备、资金、信息等要素在整个建筑施工链条中始终保持稳定运行,保障工程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特定的设备还可以按照软件程序在管理项目和控制项目中分配的特定任务,独立、自动完成对应的工作。此外,在不同企业之间开放、共享数据库的假设下,人工智能还可以对类似项目的数据进行学习与演绎,为正在实施的施工作业提供建议,协助项目团队更好地完成项目。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现代建筑产业供应链,通过组合建筑企业内外部因素,如供应商钢材、模板、木方等材料的库存、项目工地的天气预报、行业政策的调整、社会经济的重大事件等,机器学习算法将筛选并联系能够相互作用的特定因素,进而向决策者提示可能产生的失误或风险,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由此成为全方位辅助建筑业从业人员各项工作的机器管家。
人工智能驱动经营数据:创新多维度智能风控的融资助手
由短及长,建筑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沉淀了大量诸如勘测、采购、施工、运维等不同环节的数据情报,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分析或深度学习进行分析,把智能化数据运用于信贷风控、反欺诈、反洗钱、交易监控、保险理赔等场景。建筑企业还将进一步获得创新的授信方式。
由于大多数建筑企业本身属于轻资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在经济下行周期不易融资,在存量项目复工时间、存量合同履约不确定性增加的新常态下,纾困资金的申请、金融机构的落实都存在难点。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风控”的分析和决策机制,能够将主体信用转化为资产信用,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还将从企业采存销经营数据层面,实时动态分析监控企业经营状态,对贷后企业关键风险信息跟踪监控、智能分析、实时预警并做可视化展示,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的重要助力。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相结合还将爆发出更大的威力。两者结合,可以攻克供应链金融产业内最难的“确权”问题,帮资金方确保资产价值,降低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筑集采旗下的供应链科技平台“筑链智融”,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今年年初,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的阻碍,筑链智融联合了国内多家知名银行,一同推出了一款基于数字风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产品“筑链速融”。该产品通过对企业过往的经营数据加以分析和评估,并通过系统匹配,给出最合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帮助坚持诚信经营的企业,得以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秒到账的融资服务,使得普惠金融产品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
技术变化是一切变革的根本逻辑。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020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已催动产业变革到了“喷薄而出”的火山口!在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前夜,建筑企业更应重视各项智能技术,把“数据资产”的“数字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以技术为主导、赋能为要义、发展为根本,建立起系统化的智慧组织模式。进一步结合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打破“企业”的边界,建立开放、平等、共享的建筑产业新格局!
筑集采探索现代建筑产业互联网系列报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