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惠民生扩内需。
会议指出,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各地要统筹负责,按照居民意愿,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那么,老旧小区改造,究竟应该改成什么样?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给出答案。
江苏南京: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今年,南京计划整治老旧小区86个,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房屋968幢,涉及居民3.4万户。目前,这些老旧小区整治项目全部完成可研报告并立项,39个小区完成规划设计,34个小区完成工程招标,20个小区进场施工,综合进度达39%。
“不搞一刀切、不简单下指标、不盲目铺摊子。”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老旧小区改造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优先将居民改造意愿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小区纳入改造计划,优先解决直接影响居住安全、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
补齐“基础设施”“适老服务”短板。加装电梯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南京探索实行“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规定符合加装电梯条件的,允许业主提取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加装电梯,并给予一定财政补助。
鼓励群众出资,探索金融支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励机制。老旧小区改造,南京探索多种资金筹集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金融机构参与等方式,多元化筹资,以实现资金平衡。
安徽:推进“适老化”改造
4月13日,从安徽省住建厅获悉,安徽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已出炉。据介绍,安徽省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整治应包括小区道路整治、综合管线整治、环卫设施更新改造等内容。
由于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偏多,导则建议进行“适老化”改造,遵循易识别、易到达、无障碍、保安全的原则,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在配套设置方面,宜通过置换、改建等方式,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小区,宜结合改造,为小区住户提供远程呼救设备安装条件(增加居民家庭适老助老呼救系统)。在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良好、排水通畅的室外场地配设无障碍设施,有条件小区宜配置康复训练设施。
小区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应完善无障碍设施,增加无障碍坡道,休息座椅留有轮椅停留空间,方便特殊人群使用。对小区公共建筑、住宅楼的室内外高差进行改造,对建筑入口进行无障碍设计。
导则提出,统筹安排、统一规划,成片改造老旧小区,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加强片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共建共享。将有共同改造需求,独栋、零星、分散的楼房和老旧小区进行归并整合,统一设计、同步改造,形成片区。
如果老旧小区建筑需要节能改造,应充分考虑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夏季隔热为主,兼顾冬季保温,改造分项内容依次包括外窗及遮阳、屋面、外墙等改造,可以综合改造也可以单项改造。另外,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设计安装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对屋顶、外墙面等部位实施立体绿化。
浙江杭州:打造“六有”宜居小区
日前,浙江杭州正式下发《杭州市2020年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项目计划》,计划改造300个小区,总建筑面积超1200万平方米。
今年杭州持续推进《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19-2022年)》,在试点项目复工的同时,推行“不见面”审批和在线征集意见,加快新改造项目方案设计审查。
今年杭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将持续做实“四个坚持”,即坚持居民主体、共商共建,落实双“2/3”改造原则;坚持驻点设计、因地制宜,拓展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功能;坚持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实现“综合改一次”和“15分钟”居家生活服务圈;坚持三方协同、长效管理,推动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努力打造“六有”(即有完善设施、有整洁环境、有配套服务、有长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谐关系的)宜居小区。
与去年改造不同的是,今年杭州在改造技术、审批事项、资金保障等方面均有新调整。市区两级建设部门推行“不见面”审批制度,对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探索简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审批流程,将极大地加快改造项目进度。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