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关要求,推进属地责任落实,促进常态长效管理,持续提升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及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2020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制定更能体现“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的测评指标体系,市绿化市容局牵头修订完善并形成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达标(示范)街镇(乡、工业区)综合考评办法(2020年版)》。本次修订在参考2019年考评工作实践、听取属地管理意见、结合2020年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开展,主要体现两方面变化。
第一,考评标准方面的变化。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标准进一步提高,从2019年要求的“区域内所有街镇达到垃圾分类达标街镇标准,其中50%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提高至“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且要求居住区和单位分类平均达标率应达到95%以上(含)。同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的标准在考评细则上也有进一步提升:一是居住区和单位对照验收标准,得分相对于2019年的80分示范标准,2020年则要求达到90分以上(含);二是街镇内示范居住区和单位的比例应达到95%(含)以上(2019年的比例为80%)。
第二,综合考评主要构成及要求方面的变化。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及复核采用结构化综合考评制度,延续了2019年评分构成,仍然由第三方测评、社会评价、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综合考评三部分构成,采用更加科学的抽样方法和检查方法,严格按照“双随机”和“四不两直”原则,按照每月检查、每季度反馈、每半年公示频率,落实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效综合测评,同步做好管理人员的现场复核,并在具体考评要求上有所提升。一是第三方测评部分,测评频次采取月度测评、季度反馈、半年度公布,测评内容除覆盖全市居民区和单位外,新增针对全市沿街商铺的生活垃圾分类测评。达标居住区“五有”达标标准更加细致,尤其是为充分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和回应社会公众关注焦点,进一步方便居民投放,改善小区环境,完善分类投放点设备配套,新增了“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收集点配有破袋、洗手装置”,要求居住区所有投放点应当配备破袋工具、配套设置洗手池等便民设施,落实冲洗水和洗手池排水的就近纳入污水管网排放。二是社会评价部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测评机制,积极争取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支持,扩大测评参与面,开展区际互评,将社会监督员、联办重点成员单位的机关工作人员评价等纳入“达标、示范街镇”综合测评,确保检查结果反映内容更加全面客观。新增市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评价社会监督员评价两项评价内容。
结果应用方面,已获得示范街镇称号的,如按照新的考评标准和考评办法未能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则视为复核未通过。
根据3月份数据显示,虽然受到疫情冲击,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上海市民也展现了良好的素养:一是从我们跟踪调查20余个居住区情况来看,尽管在疫情防控期间,在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能保持优秀的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余下三分之一的居住区能保持在良好的分类投放水平。二是因受疫情影响,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成效方面绝对量有所下降,但与预期分类率相比,仍超越了预期要求或基本与预期保持平衡。3月份,全市干垃圾处置量为11693吨/日;湿垃圾(含居住区、菜场、单位餐厨垃圾)分出量为7394吨/日;可回收物分出量为3342吨/日。
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在去年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动员,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围绕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活分类推进工作。
——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善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成效,着力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00吨以下,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持续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继续强化入户宣传,提升住宅小区租户、部分年轻白领、个体工商户等重点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平台,加强在来沪交通工具、陆海空港等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宣传。向入沪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知晓度。完善测评考核办法,扎实推进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制定更能体现“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的测评指标体系(即第一部分通报内容)。完善定时定点投放机制,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属地的指导,坚持精细化管理,切实做好“一小区一方案”的定时时段、定点位置设置。
——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个居住区服务点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末端设施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3450吨/日(干垃圾2000吨/日,湿垃圾1450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改善清运车辆形象,积极提升分类收集、运输能力,实施装载量控制加强,推广应用新型装备,对生活垃圾清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现象的监管和处罚;加强车容车貌管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冲洗上路。加大分类收集、运输活动执法检查力度,保持对混装混运行为的“零容忍”高压态势,对违规运输企业依法严惩。
——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基层开展创新,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源头投放环境,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点管理、破袋投放引导等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规程。推进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方式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尤其是对误时投放点分类投放行为加强监管并及时反馈,做好误时投放点垃圾分类实效日常管理。改善投放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居住区推广“白菜拉拉袋”等小发明小创新,方便居民分类投放。针对湿垃圾破袋投放和湿垃圾存储期间的异味控制问题,制定投放点管理规范。坚持条管块督相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分类实效。突破产业、政策、地域限制,拓宽资源化利用渠道,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积极推进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记者 顾今 通讯员 张宁明 接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