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撑,新基建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新格局,对未来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4月22日,作为致力于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机构,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联合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以“新基建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对话思想者系列线上沙龙,推动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社会经济加速进入数字时代,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需。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随后,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出席活动并致辞。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邢春晓,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智慧城市处副处长王威,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造研究院院长李卫军分别作主题演讲,深入剖析新基建的机遇和挑战。
近期国家高度重视新基建的发展,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作市场化配置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对数据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数字经济时代,对数据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需要搭建新的平台,这正是新基建的使命。通过新平台,可以实现数据交换,满足数字经济所需要的若干交易特征,从而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朱岩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其负面影响也无法考量。要尽可能减少不利影响,必须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新基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新的数字型消费,通过消费带动经济向前迈进,推动启动全球经济复苏。“新基建正在为这个时代开启一扇解决问题的大门。”
王晓辉深入分析了新基建提出的背景,阐释了新基建的内涵。他指出,与传统基建“铁公机”相比,新基建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其本质是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的基础设施、创新的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新、模式新、领域新,它是稳定中国经济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有助于推动我国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加快经济实现数字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新基建到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王晓辉分析称,新基建2020年的投资规模高达2到3万亿元,软硬件生产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将直接获得新项目、专项补贴,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挑战在于新基建下供给侧和需求侧错位发展以及新基建定位和市场需求脱节。他建议,新基建理性、谨慎、稳健地发展,避免盲目扩建、恶性竞争、标准混乱、产能过剩、严防骗补,国家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结合。
邢春晓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及新基建数字技术应用方向,阐述了新基建赋能智慧经济和智慧社会的观点。他指出,人类社会历经五次大的技术变革,正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以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棉花、钢铁、煤炭、石油、塑料,今天则变成了数据。中国数字经济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十九届四中全会网络和数字时代的治理规则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向数字化转型,未来将进入向智能化转型的阶段。
王威在主题演讲中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他指出,杭州、深圳、扬州等地的智慧城市大脑在疫情期间实现人员精准管理,并且通过线上平台为群众排忧解难,各类政务APP、健康码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但同时,智慧城市暴露出跨区域协同尚未实现、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等问题。
王威认为,智慧城市有两大作用,一是城市治理,二是百姓服务。智慧城市需要在实体城市和虚拟城市转换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保证信源数据真实有效、信息传输通道顺畅无阻。智慧城市是新基建的重要载体,后疫情时代,城市数据采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现多源信息融合,建立城市信息资源库,并要通过新基建着力推动数据区域协同。
广联达资深专家李卫军以“新基建下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竞争力”为题做了主题分享。他指出,企业的竞争实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果,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可以降低决策失误,从而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对于传统的建筑业而言,借助数字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新构建为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精益生产能力、生态服务能力、实时响应能力提升,最终达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建筑企业如何数字化?李卫军认为,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工具和决策两个维度逐步升级。转型1.0阶段是对智能工具阶段,实现所有的业务数据化;转型2.0阶段是智能决策阶段,实现管理数据化、业务在线化、决策精准化。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数字建筑将以数据为核心,实现“三新”: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