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中设协开展疫情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影响调研,提出

将短期危机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9.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社会领域投资同比下降8.8%,建筑业同比下降16%,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8.8%

二季度开始,中国疫情得到控制,经济逐步复苏,但由于经济循环受阻,全面复苏任重道远。工程建设领域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那么接下来工程设计行业企业应该如何动作?

一季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天强联手做了一份行业调研,了解疫情对企业的现实影响,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调查时间截止到3月底,分析数据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500多家勘察设计企业,其中陕西、辽宁、上海、北京占比较高。其中小型企业占比67.0%,中型企业占比16.1%,大型企业占比15.0%。建筑设计类企业为主,占比34.3%,其他行业类占比17.0%;工程勘察类占比14.0%;专项设计类(含建筑装饰、环境工程、风景园林、照明、幕墙等)占比14.0%。

疫情影响

结果显示,55.7%的企业表示疫情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影响较少,生产经营虽然面临一定困难,但是当下仍能够正常运营;30.9%的企业表示疫情的影响较大,经营出现了明显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有1.8%的企业表示疫情导致企业的业务暂时停顿,面临破产倒闭困境。

合同数量

虽然当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疫情导致多数企业在第一季度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在手合同量仍然处于低位。多数企业的在手合同量仍然低于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有50%,其中39.4%的企业表示在手合同量仅能够满足正常经营的30%以下;31.1%的企业表示仅能够满足30%~50%。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的在手合同量好于民营企业。47.3%的民营企业表示其在手合同量低于30%,30.2%的国有企业表示其在手合同量低于30%。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比情况来看,有47.6%的国有企业的在手合同量高于50%;仅有20.7%的民营企业的在手合同量高于50%,两者差距明显。

企业普遍面临新签合同额下降的困境。52.1%的企业表示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20%以上;22.3%的企业表示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10%至20%;9.4%的企业表示新签合同额下降幅度相对较少,仅在10%以内。同时,有11.8%的企业的新签合同额持平于往年同期水平,受到疫情影响较小;也有4.4%的企业表示新签合同额有所增长。

流动资金

从流动资金支撑情况来看,32.9%的企业表示仅能够支撑2至3个月;27.9%的企业表示仅能够支撑3至6个月。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情况明显好于民营企业。21.1%的国有企业表示当前企业的流动资金能够支撑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一年以上;而78.9%的民营企业表示流动资金只能够支撑半年以内的生产经营。其中43.3%的民营企业表示只能够支撑2至3个月,26.5%的民营企业表示只能够支撑3至6个月。约有23.4%的小型企业、33.0%的中型企业和56.5%的大型企业表示流动资金6个月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29.4%的大型规模企业表示当前企业流动资金能够支撑一年以上正常生产经营。

从细分行业来看,市政设计类和工业工程设计类的流动资金支撑时间相对较长。约有41.7%的市政设计企业表示其流动资金能够支撑半年以上,其中19.4%的企业能够支撑一年以上;约有40.9%的工业工程设计企业能够支撑半年以上,其中约有20.5%的企业能够支撑一年以上。

人才发展

调研结果显示,“集中培训工作不便组织”最影响企业人才发展。作为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多数企业会定时展开集中性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但是当前严峻形势下,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在线远程办公模式,集中培训难度提升。

其次,以往节后正是招聘用人高峰期,但是受到疫情影响,出于保险的心理,导致多数人并不会在此次选择离职或者求职,因此人才流动陡然放缓,对于企业正常开展招聘工作带来难题。

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到此次疫情对企业人才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勘察设计行业的传统特性,技术人员习惯于面对面线下工作,方便沟通协作,因此远程办公的协作管理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还有在手合同量的不饱和,导致人才冗余;生产经营成本的提升、营业收入的减少导致很多企业无法承担原有的工资成本,导致有些企业面临裁员或者破产的危险。

正面效应

疫情影响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冲击,但面向未来,多数企业表示持较为积极的心态。虽然多数企业受疫情影响,在市场开发、合同签订以及服务方面都面对一定的阻碍,但同时通过经历疫情也更加坚定了未来推进数字化发展、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创新、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决心。企业经过参与抗疫设计,也明确了未来产品投入方向、服务模式优化升级路径,也更加体会设计咨询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灵魂作用的发挥。

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应急医院为例,已经有企业从中发现先机,积极整合以往积累的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经验和BIM技术,更新迭代,准备进军公共建筑领域的装配式建筑。有的企业则积极组织技术力量更新发布了有关传染病收治应急医疗设施改造及新建技术导则,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强化了行业技术话语权。

中长期发展

建立有价值的长期战略,在变量中寻找未来增量

本轮疫情可能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市场需求、服务场景在疫情影响下加速变化,在面对不确定的变量环境中,意味着企业需要深入思考、提前谋划,将本次疫情危机转化为建设长期竞争力的转折点,真正的寻求自我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布局多样化商业生态。

同时,企业需要重视对新型价值场景的洞察,需要重视对多专业、多种能力构成的集合组合,打造客户视角的服务产品;需要充分考虑技术、运营等多方面的复合价值,实现产品价值从“单一”走向“综合”;需要重视与客户的交互方式创新,特别是在线协同与交互体验。

推动组织结构性变革,提升企业敏捷适应力

通过培养敏捷文化、搭建敏捷组织和敏捷机制,实现敏捷执行,促使企业实现四个“快”:发现机会“快”、决策速度“快”、转变方式“快”、一线执行“快”。企业只有使自身变得更加灵活敏捷,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之中求得“适者生存”。

在组织运营体系方面,需要建立真正的以客户导向、产品导向、价值导向的组织运营体系;在市场经营方面,需要形成新形势下的市场经营策划;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真正的打造共享中台能力,用以支撑企业发展;在人才发展方面,需要创造性的挖掘创新人才,发挥人才的真正效用;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撑各项创新工作的文化氛围。

部署数字化升级,加快企业数字生态建设

数字化升级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疫情的发生,让众多企业意识到了推进数字化升级的紧要性。从市场的角度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是内生性的,不是仅因疫情而产生的临时选择,疫情过去之后,这种内生性需求将强劲驱动整个行业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随着5G时代的来临,企业必须抓住新一轮数字化浪潮的机遇,认真思考如何利用ABCD技术(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否则终将被淘汰。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战略,全局规划、系统设计、有所侧重。要充分重视数据的价值,打通信息孤岛,最终形成战略闭环;充分应用并实践数字化技术,终将会给整个企业带来规模化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寻求整合并购机会

从经济结构转型、新技术的冲击、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三大方向的推动趋势来看,工程设计行业即将面临一个大的重组和洗牌。在大趋势浪潮下,疫情危机将会成为重量级的催化剂,加速趋势的到来。在多重危机之下,以积极重组的姿态拥抱未来是企业可以选择的方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布局寻求产业链上下游波动期的并购机会,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话语权和资源的掌控。

从中小型企业角度来看,发展的困境本质上是因为资源的缺乏导致的,缺乏高质量的人才、缺乏市场渠道资源、缺乏业主的信赖、缺乏政府的背书、缺乏充足的资金等等。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必须以创新突围,或者主动以重组的姿态对接资源,让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带动企业进行变革,主动对环境进行适应。 (中设协)

2020-04-27 中设协开展疫情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影响调研,提出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7620.html 1 3 将短期危机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enpproperty-->